“一碗面”让农民换了活法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张志锋 字号:【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一位代表谈到,为帮助农民脱贫,当地形成了像“拉面经济”这样的品牌。“一碗面”引起总书记兴趣,他详细询问了青海拉面的由来、与兰州拉面的区别、经营拉面人员的情况等。

巧的是,当天,笔者恰好在化隆回族自治县对“拉面经济”进行跟踪采访,更深切地感到:“一碗面”让农民彻底换了活法。

化隆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大沟深,农民靠天吃饭。上世纪80年代,一批农民跑到厦门开拉面馆。一个炉子,三张桌子,小面馆成了“摇钱树”。30 多年来,亲帮亲,邻带邻,化隆人把小面馆开遍全国。目前该县干拉面一行的有8万多人,占全县农民的1/3;去年全县拉面经济利润18亿元,农民拉面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半还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的青海农民也看准了这碗面,青海人在全国各地开了2.8万家拉面店,有18万人从事拉面行业,不少人成了企业家。这就是从“化隆拉面”到“青海拉面”的简单历程。

青海拉面和兰州拉面,同根同源。据载,清朝嘉庆年间,一种清汤牛肉拉面传入兰州,逐步形成统一的制作工艺。从古至今,青海、甘肃等西北省区的人们习惯称其“牛肉面”。当年,化隆人到内地开拉面馆,发现许多人不知道化隆,只好根据各地口味进行创新。

化隆农民走出山门进城门,摸索出了最直接有效的脱贫之路。如今,这碗面却遇到发展瓶颈。

农民最苦恼的是融资难。为保证人气和收入,现在化隆人外出很少开新馆,大多从别人手里接盘,每间转让费20万至30万元。普通农户一下子很难拿出这么多现金,没有抵押物,也就贷不到款。一些面向农民的小额贷款仅三五万元,期限一两年,农民感觉不顶用。

另一方面,小面馆也急需转型升级。许多大中城市对餐饮卫生、安全消防等要求提升,化隆农民开的小面馆多属于“小打小闹”,餐饮环境急需改善。虽然明白应该提档升级,但想到门面房不是自家的,没必要弄得“高大上”,加上缺资金,改造升级的积极性普遍较低。

品牌竞争,兵临城下。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甘肃多家品牌拉面开始到全国“跑马”,发展连锁经营。面对竞争压力,青海人开的小面馆也有“吃不住”的感觉。

过去穷则思变,闯出一条路。面对新的“硬骨头”怎么办?欣慰的是,多年来,化隆都把“拉面经济”当成农民精准脱贫的最有效产业,一任接着一任抓。当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拉面经济的措施,从贴息贷款、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助推。日前,化隆县还成立拉面服务局,和扶贫开发等部门一起,专门为拉面经济、拉面大军服务。

为推进精准脱贫,化隆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实施拉面经济“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首批1000名面向贫困户,送他们到有实力的面馆接受实训,期间有工资,学成后还有贴息贷款等,最终达到独立开店的目标。眼下正报名筛选,预计4月份实施,逐年推广。

一碗面“拉”活一个贫困县,也将拉“火”更多贫困县,惠及更多农民。化隆一位县领导自信满满:农民敢闯敢干能吃苦,难以想象,“一碗面”到底能拉出多大的“天地”!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