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接受传统农业的熏陶,心中却一直追求着现代农业的品牌之路;从小在农村接受教育,思想却从未落后城市的步伐。王修柱,黑龙江富锦市东瑞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的成长一路伴随着“农”字,自己也对这个再熟悉不过的事业由衷地热爱,“从生下来到现在,我的一切都与农业息息相关”,他自己如此感叹道。
记者见到王修柱时,他刚刚从佳木斯乘汽车长途跋涉赶到北京,经过一天的路途颠簸,仍然精神抖擞,看不出一丝疲倦之意。“从小务农,什么苦都吃过,在车上睡一夜就到了,这点苦不算什么。”王修柱乐呵呵地解释道。相较以前,他的生活的确富裕了很多,但吃苦耐劳、节俭朴素的品质却藏于其心,攀谈几句就不难看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农人”。
吃苦耐劳,成为资深“老农人”
王修柱在18岁时就已经开始开着“四轮”在富锦市四处收粮,再把收来的粮食集中销售。这个年纪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可能才刚刚步入大学的校门,仍然一脸稚气地在学校的课堂里读书,王修柱却已经开始积累他的粮食收购与销售经验,在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里“读书”。相较于其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王修柱的日子的确是苦的,但也注定了会有苦尽甘来的一天。
回想那段刚刚开始步入社会的日子,王修柱坦言自己经验不是很足,再加上每年的行情也不尽相同,并不能确保每年都能赢利,但自己省吃俭用,八九年下来也攒下一些钱,更重要的是这段日子为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开拓了自己的眼光。2006年,王修柱东挪西凑了7.5万元买了100亩地,开始自己种水稻。谈起那段“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王修柱说自己真是吃了很多苦,也更加体会到庄稼人的艰辛,有时候除草剂对田间的杂草不起作用,他就亲自把草一根一根拔出来。尽管务农辛苦,他却一丝不敢懈怠,“就是为了能快点还上钱”,王修柱说他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自己的地好好经营,争取把买地借的钱快点还上。
2008年,富锦市响应国家政策,在当地鼓励支持养猪,王修柱觉得既然政府鼓励就一定有道理,便响应号召,养了300多头猪,同时每个季度还养3500只鸡,一年下来赚了10多万元。尝到了甜头,他于第二年借了100多万元开起了养殖场,以养猪为主,后来还养了一年鹅。这也让王修柱把粮食收购与销售、种植、养殖全都摸了个门儿清,成了资深“老农人”。
责任心驱使,发起成立合作社
2009年,王修柱通过竞选成为富锦市东瑞村村支书、村主任,这也让他对全村有了一份责任心,思想也从过去想着自己怎么赚钱转变为怎么带动更多人一起赚钱。带动当地百姓一起增收致富的计划开始在他心中萌芽。
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进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高昂的成本也让广大农户的利益直接受损。目睹并亲身体会着庄稼人的艰辛,王修柱带领百姓一起致富的想法越发强烈。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东风刮来,带动当地百姓一起增收致富想法的萌芽终于迎来了破土而出的时候——2011年,王修柱搭伙6名股东发起成立了水稻合作社,也就是富锦市宏柱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注册资金1200万。
随着合作社的建立,改变了入社农户过去的小生产模式,大大降低了种粮成本,看到前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合作社需要现代化的发展,谈起合作社发展遇到的最大阻碍,还是“缺钱”。因为缺少抵押物,难以从银行拿到贷款,王修柱只能一次又一次找亲朋好友借钱,而他自己多年来也一直笃信并履行“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良好的口碑和吃苦耐劳的经营也让邻里对他十分信任,合作社逐渐发展到今天已吸纳社员80多户。
不断学习,树立绿色品牌意识
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王修柱的很多想法和做法却一直走在前沿,比一般的“老农人”更注重学习。多年以来,他多次到北京等地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现代管理模式,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和与同行成功者的交流,很多现代理念深入其心,也让他树立了打造绿色健康品牌的想法。
其中一次在外学习期间,他结识了中国国际科技产业研究院的一些专家,通过交流他了解到富硒大米这种有特殊营养价值的产品。富锦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是国家优质水稻主要产区,有“中国东北大米之乡”的美誉。王修柱心想合作社天时、地利尽占,为何不与富硒大米来一个完美的结合呢?2014年,他请研究院的两名专家到富锦考察,专家认为合作社所处地区适合开展富硒稻田。王修柱听了非常振奋,赶快把这个消息带给了合作社其他的股东和社员。但听到富硒稻田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其他股东和社员纷纷摇头,不敢冒险开展这个以前从没了解过的方案。王修柱的计划就这样在众人的反对声中遗憾地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但绿色健康食品和品牌建设的梦想却从此扬帆起航。
打造绿色大米,化身“新农人”
2014年秋,王修柱租赁了已在佳木斯经营了20年的稻米加工销售企业黑龙江云龙米业,开始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一条龙产业化模式,让合作社的水稻有了更直接的加工销售渠道。但云龙米业没有自己的烘干设备和仓储库,每年水稻收割运到公司后,需要尽快加工成精米出售,这也决定了公司的产品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秋收最忙,其他时间就相对闲一些,产品也不能保证常年供应。这样就无法满足更广泛的消费需求,也让合作社难以自己保存每年秋收时不能一下全卖出去的水稻。再加上公司与合作社不在一个地区,合作社的自有品牌仍然没有形成。而水稻产业及精制米深加工已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在当地成立合作社自己的公司的计划也成了王修柱接下来要谋划的头等大事。
有了想法,说干就干。王修柱和朋友商议要为自己的合作社打造“冰鹅”品牌大米,“冰鹅”的名字因黑龙江地处冰封大地得来,用名字直观地展示东北大米的优良品质。2015年4月,合作社做出《年综合加工10万吨优质绿色水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份报告详细描述了“冰鹅”品牌项目的建设方案,项目实施后将让合作社拥有属于自己的稻米加工设备。报告一出,项目马上就开始招标实施,今年就将正式完工,或许今年秋收之后,我们就能在市场上看到“冰鹅”的面孔。
在这份成立自己公司的新蓝图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绿色”二字。王修柱说,他多年在外学习,明白绿色已经成为现代粮食品牌打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绿色有机大米也越来越成为消费时尚。富锦市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创造了良好条件,他又何乐而不为呢!“合作社应该适应粮食生产的发展,与时俱进,满足更广泛的中高层市场发展需求,打造绿色大米。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之举。”王修柱的话俨然已经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人”,他已经完全蜕变成紧跟时代步伐的“新农人”。而合作社现在已经取得无公害标识6个,正在申请“绿色食品”。
更进一步,谋划未来美好蓝图
在王修柱的新蓝图中,“冰鹅”比“云龙”另一个实质上的改进,就是粮食烘干项目的建设。有了有效的烘干与储存措施,“冰鹅”才能长期满足更广泛的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富锦地区在粮食储存过程中因方式落后造成的损失严重,制约着当地粮食产业的发展,产区面临库容不足、晾晒空间有限、潮粮处理不及时等一系列难题,黑龙江省也一直高度重视当地的潮粮干燥及粮食安全储存工作。因此,粮食烘干项目不仅为合作社所需,也是响应黑龙江省号召之举。
王修柱和合作社定下粮食烘干项目后,于2015年9月请佳木斯环境科学研究院对该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预测。对有关环境现状和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后,研究院编制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适宜投资建设。合作社未来的美好图景在眼前已经可以看到!
据悉,“冰鹅”的全部项目完成后,可直接安排就业人员100人,带动相关产业间接参与人员200至300人,对当地扩大人员就业都将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对农民增收和发展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王修柱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谈起申请“绿色食品”,他笑着介绍说,当年开的养殖场也为合作社打造绿色品牌贡献了一份力,“养殖场的猪粪就是有机肥料的来源之一”,他过去的努力都在不知不觉中为今天和未来铺路。
从18岁开着“四轮”收粮卖粮,到年近不惑事业小成,王修柱从传统的“老农人”蜕变成懂得绿色品牌建设的“新农人”,是丰富的农业经验、多年的脚踏实地造就的成果,更是不断学习、追求进步的必然,正是他充实的人生推动着合作社事业的蒸蒸日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