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助推草原补奖政策精准落地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曾诗淇 字号:【

  草原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十二五”期间,国家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3省(区)以及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原补奖政策”)。为了及时掌握草原补奖政策任务、资金落实情况,对任务、资金到户情况进行审核和监督。按照农业部、财政部部署,2010年以来,由全国畜牧总站负责建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管理信息系统,组织13省(区)扎实做好系统信息录入和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补奖任务资金完成进度,实现了全程跟踪管理,为落实草原补奖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年初,国家启动实施了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据悉,中央财政将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大草原补奖资金投入力度,有针对性地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一是适当提高了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取消原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牧草良种补贴,调整出来的资金加上中央财政安排的增量资金,共同用于提高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二是加大绩效评价奖励资金投入。继续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统筹用于草原生态保护、推进牧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推广牧草良种等方面。三是调整完善半农半牧区政策实施方式。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5省及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补奖资金以切块方式下达,不再规定具体政策内容和实施方式,由地方自主统筹用于草原保护建设。同时,将河北省兴隆、滦平、怀来、涿鹿、赤城5个草原面积较大的农区县纳入实施范围,构建和强化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

  随着政策的调整,为进一步规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提高系统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7月19-21日,全国畜牧总站在新疆伊犁州伊宁市举办了2016年草原生态补奖信息管理师资培训班。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贠旭江、农业部畜牧业司草原处丁旺博士、新疆畜牧厅总畜牧师谢惠青、新疆伊犁州副州长梅钰等领导出席了开班式。来自内蒙古等13个牧区省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总局、新疆各个地州和9个草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的省(区、市)的130多名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草原补奖政策信息管理工作是统计监测工作的一部分,随着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指导意见的出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管理信息系统要为政策的有效落实当好探头,做好支撑。” 贠旭江指出,通过第一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数据,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采集录入进度缓慢、数据质量有待提高和基层信息采集员技术水平较差等。他强调,各省区要积极行动,抓好补奖政策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一是加大技术力量,特别要加强对基层尤其乡、村级信息采集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及时逐年更新牲畜存出栏等信息。二是要组建专家分析队伍,对系统信息进行现场审核、查验,确保牲畜存出栏数据等信息进一步准确、完善。三是加快推进牧草良种补贴信息和草地地块信息录入审核工作,为以后开展草畜平衡分析和政策效益评价打下基础。四是要积极向各级政府、农财两部门争取更大的支持,筹建各级草业信息系统建设,提升草业信息化水平。五是要深刻领会《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指导意见(2016-2020年)》(农办财[2016]10号)文件精神,确保系统与新一轮政策无缝对接,以系统数据作为资金发放、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为落实好新一轮补奖政策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培训班还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员袁清讲解“地块信息采集软件(GISBase)”中的草畜平衡分析模型运算和草地地块上图等模块的实例操作。全国畜牧总站副处长董永平对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认知向学员们做了阐述。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高级畜牧师王加亭向学员们介绍了草原生态补奖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采集、填报、审核规范与流程。本次培训内容丰富且针对性强,培训方式多样,为全面落实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各项工作目标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773.6亿元,第一轮草原补奖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牧区生态、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的改善,使保护生态、协调发展、和谐共赢的理念逐步转化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基本扭转了过去草原利用无序、开发无度、严重过牧的状态,初步建立了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开启了草原晚上休养生息的新时期。”贠旭江表示,补奖政策的着力点是草原生态保护,落脚点则是促进农牧民增收。

  五年的实践证明,草原补奖政策是一项社会认同、各界满意、群众称赞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对于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我们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