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农产品市场和供需现状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产品供需与进口动态平衡研究摘要之一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农业资源短缺,农业发展日益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制约。首先是农业资源有限性的制约。未来用于农业的土地和水资源不仅不可能进一步增加,而且面临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竞争不断增强。其次是既有农业资源利用强度的制约。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已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制约了农业资源利用强度的进一步提高。三是工业等非农部门污染造成的制约。工业化和城镇化造成的对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的污染直接影响到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由于许多工业污染毒性大、难以降解,其对农业生产的制约更具刚性和持续的特征。四是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当前发展带来的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下,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资源的休养修复以及对农业环境投入的增加,将进一步增加生产成本、制约国内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增长。

准确把握国际农产品市场和供需现状、趋势及特点,对于更好地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加充分、有效、安全地利用好国际市场和资源,确保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纵观50年来世界农产品供需和市场变化的历史,总的来看国际农产品供需和市场具有以下6个显著的特征和趋势。

国际农产品供需总体基本平衡,但区域性短缺和粮食不安全问题突出,粮食危机的风险始终存在

1961-2012年,全球谷物、油料和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上升趋势,高于同期人口增长速度,人均占有量稳步提高。但地区间不平衡、差异明显。发达国家粮食生产过剩,发展中国家供应不足,全球仍有8.42亿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年度间粮食供需平衡也不稳定,期间还发生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2次世界性粮食危机,粮食危机的威胁始终没有根除。现实表明:既存的世界粮食和农产品分配与贸易体系,不能解决地区不平衡问题,不能解决世界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问题。

相对有购买力的有效需求而言,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裕,曾在相当时期内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

尽管世界上存在大量贫困和营养不良人口,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购买能力,其对农产品的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国际农产品市场在相当时期内总体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剩余农产品处理和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过低一直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长期以来全球主要农产品实际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直到近几年才因生物质能源发展开始波动走高。近10年,全球谷物库存水平始终保持在粮食安全警戒线以上。

国际市场上主要农产品贸易量在生产总量中占比有限,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主要依靠国内生产来保障

全球谷物贸易占产量的比重比较低,2001-2012年基本上保持在12%-13.5%左右的水平。相对而言,大豆、棉花和食糖等非粮食作物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2013/14年度全球大豆、棉花和食糖的贸易量占产量的比重分别为38%、33%和34%。这说明,从世界范围看,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主要依靠各国国内生产,贸易仅对全球粮食供给总量的不足15%起作用。

与农业资源在全球分布不平衡相适应,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集中度很高,大宗农产品贸易主要被少数跨国公司掌控,具有准垄断性

2011年全球80.9%的大米出口来自泰国、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和美国,58.7%的小麦出口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65%的玉米和85.8%的大豆出口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棉花、食糖、羊毛的出口市场集中度也比较高,70%-80%的出口集中在前五大出口国。这使得主要出口国对国际市场拥有很强的掌控能力。全球大宗农产品贸易还具有准垄断特性,80%的粮食贸易和其他大宗农产品贸易被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四大跨国粮商所垄断。

受气候变化、生物质能源和农产品资本化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走高,呈现不确定性、风险性加剧态势

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1-2010年各国报告的自然灾害数量比前10年增加了26%,其中极端天气增加228%、洪涝灾害增加71%,这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生物质能源发展大幅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非传统需求,增强了农产品市场与能源市场的互动。而资本的大量进出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2008年下半年至2012年6月国际粮价已出现3次大起大落。波动幅度之大、周期之短,历史罕见。

用于生物质能源的农产品消费有较大弹性,世界范围内后备耕地和水资源仍有相当数量,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仍有增长潜力

目前,全球大约12%的玉米、12%的植物油和17%的甘蔗被用于生产液态生物燃料,生产的生物能源仅占全球交通燃油的2.7%。生物能源对保障能源安全作用有限,主要国家发展一代生物能源的目的更主要在于消耗过剩产能、拉高农产品价格,这部分农产品消费具有很大的弹性,在适当的市场条件下可调整出来用于传统消费。目前,许多国家还在实施限产和休耕政策,若农产品价格上升,这些国家的生产潜力可得以释放。就世界农业发展可用的后备耕地和水资源而言,全球有40亿公顷的可开垦耕地,是全球现有16亿公顷耕地面积的2.5倍。即使考虑环境保护、社会经济等制约因素,全球仍有相当数量的宜开垦土地,仅巴西和阿根廷就有3亿多公顷的耕地潜力。

总的来说,国际市场供给增长有很大潜力,对中国的需求增长能够做出有效反应,当然这需要有个过程。2001年到2012年,世界大豆贸易量由5354万吨增长到9970万吨,增长了4600万吨,其中中国大豆进口量增长了约4400万吨,同期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进口量仅增长200万吨。世界大豆贸易量的增长主要是对中国进口需求增长做出的反应。但是国际市场也存在很大风险。有短期、局部短缺和发生粮食危机的风险,有价格波动加剧的风险,有跨国公司垄断的风险,还有主要出口国掌控能力增强带来的风险。国际农产品市场和供需特点决定了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又要防止过度依赖,还要防范风险。

(稿件来源:农业贸易促进中心)

(课题组组长:倪洪兴;副组长:于孔燕、徐宏源;成员:张晓婉、吕向东、庞玉良、张永霞、徐锐钊、马建蕾、张姝、黄飞、刘丽佳、刘武兵、刘超等)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