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食用菌产业托起农民致富梦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秀峰 内蒙古工作站 赵淑琴 字号:【

武川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北麓,呼和浩特市北,总面积4885平方公里。山地面积229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全县丘陵面积2588.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3%。最高海拔2327米,平均海拔在1500至2000米。属中温带大陆性季节气候,气候特点是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和冬夏温差都较大,冬长夏短。全县有耕地面积200多万亩,林地140多万亩,草场面积373万亩,土地利用类型以旱作农业为主。

武川县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发展缓慢,土地沙化严重,地下水紧缺,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农业生产效益低迷,以“三麦一薯”(小麦、荞麦、莜麦、马铃薯)闻名。由于长期以来靠天吃饭,加之旱坡地较多,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种田不赚钱成为不争的事实。近些年来,武川县委县政府经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立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首府后花园的城镇建设目标,以“十个全覆盖”为内容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目标,以“六个大县”和“六大产业”为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脱贫摘帽为目的的精准扶贫目标。

近日记者在武川县采访时了解到,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战略部署,结合呼和浩特市全面提升农牧业产业发展“三项重点”工作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引导农民改变传统观念和靠天吃饭种植模式,破解武川县农业发展落后的瓶颈,成为武川县委政府迫在眉睫的课题。近年来,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武川县委、县政府找到了适合武川实际的发展思路,食用菌种植成为武川县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的方向。利用武川冷凉气候的特点和中东部地区人均土地较多的实际,发展大棚食用菌种植在武川大地拉开了序幕。按照“做大龙头、巩固基地、打响品牌、拓宽市场、规模发展、确保增收”的战略发展思路,武川县委、县政府利用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服务为抓手,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产业脱贫攻坚战。

武川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2年7月,第一批食用菌大棚建设在耗赖山乡圪顶盖行政村,开始进行试生产并取得成功。2013年以来,耗赖山乡已建成食用菌大棚1200栋、生产线4条,采用液体菌方式进行菌群培育,制菌、灭菌、装袋、保鲜、冷冻、烘干、腌渍、包装,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在技术、设备上达到了食用菌产业全区领先、全国一流的水平,年生产菌棒能力达1500万棒左右,初步形成了河北西、耗赖山、不浪梁、大豆铺四大基地 。产品主要以订单形式远销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福建等地。基地在运作模式上采用“扶贫合作社+能人”的形式,在劳动用工上以当地村民为主,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月平均工资2400-2700元。基本形成了“国有控股,扶贫参与;土地流转,农民打工;专业经营、市场运作”的食用菌生产经营格局。

在食用菌发展过程中,武川县有关部门坚持四个方面的发展原则:一是连点成线,以点带面。以耗赖山乡、哈乐镇、上突亥乡、可镇为主要节点,沿交通干线建设食用菌示范点,连点成线,打造公路沿线食用菌经济带,推动食用菌产业带状延伸;以线带面,辐射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依托市场,公司化运作。按照公司化运营模式,激发企业自主经营活力,实行“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区生产,单独核算”的经营模式,推进食用菌产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三是坚持惠农强农。立足精准脱贫,扩大产业覆盖面,充分吸纳贫困人口投入食用菌产业建设,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广泛受益、稳定增收;四是注重实效。着力提升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实现建设一处、成功一处、带动一片、受益一方。

武川县的冷凉气候,为食用菌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生产的食用菌质量远超过全国其他食用菌产区。截至2015年底,全县食用菌大棚共有3348栋(半亩大),涉及6个乡(镇),10个村委会,受益农民4000户,受益农民1万人。食用菌主要产品有滑子菇、木耳、香菇、平菇、姬菇、鸡腿菇等品种。现在已经成功注册了“塞上蒙菇”商标,并取得了食品安全QS认证。目前,“塞上蒙菇”市场销售良好,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2016年,武川县在哈乐镇、耗赖山乡、可镇、上突亥乡新建食用菌大棚3500栋,新建菌棒生产线5条,建设速冻、保险库一座,实现食用菌罐头和食用菌休闲食品上市销售,并实现满负荷生产。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规划,到2017年底,全县食用菌厚墙体温室大棚将达到1万栋,建成菌棒生产线10条,食用菌产量达到6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人以上,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努力建成品牌自主、质量安全、销售畅通的中国北方食用菌大县。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武川县的农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脱贫攻坚和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变了过去农民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传统种植模式,为大力发展品牌化农业、标准化农业、创意农业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生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