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宗农产品进口现状——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产品供需与进口动态平衡研究摘要之二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度高,近10多年来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农产品进口在有效增加国内供给、减缓资源环境压力的同时,对农业产业造成了显著的抑制和打压,价差驱动型进口特征显著、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增强、缺乏调控政策空间和手段的问题日益突出。

大宗农产品进口增长现状

农产品进口增长持续迅猛,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01-2012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由279亿美元增加到1756亿美元,年均增长18%,其中进口额由118亿美元增长到1124亿美元,年均增长23%。2013年农产品进口额1189亿美元,虽然在上两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近6%的增长速度,进口动力依然强劲,贸易逆差511亿美元。

净进口产品梯次增加,大宗农产品呈现全面净进口。入世后,大豆、食用植物油和棉花进口首当其冲,持续快速增长。2001-2013年,大豆、食用植物油和棉花进口量由1394万吨、167.8万吨和19.7万吨增长到6340.5万吨、922.2万吨和450.2万吨。近年来食糖、乳制品净进口大幅增加,主要粮食作物全部转为净进口。三大谷物已连续3年均呈净进口,谷物净进口量已连续两年超过1300万吨。当前,我国正在进入大宗农产品全面净进口阶段。

价差驱动型进口特征显著,棉糖以配额外税率进口增势强劲。2013年我国食糖、棉花、大米(主要是籼米)进口分别达455万吨、450万吨和227万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因为国内短缺,而是受国内外差价的驱动。价差驱动下的大量进口,一方面导致了国内库存积压,另一方面对国内价格形成了显著打压,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显著增强。棉花、食糖以配额外关税税率的进口增势趋强。2013年食糖以配额外50%税率的进口量达260万吨,棉花以配额外40%税率的进口量为50.6万吨。

大宗农产品进口的作用及影响

农产品进口直接增加了国内有效供给,满足了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缓解了农业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空间和余地。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薄弱,加之缺乏有效的保护和调控政策空间,农产品大量进口对国内产业造成了较大影响,而且呈不断加深和扩大的态势。

最大的影响在于对国内趋势价格的打压和抑制,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动力。由生产规模决定,我国的生产成本与世界主要出口国差异很大。大量进口使国内价格既不能随着需求的拉动而相应提高,也不能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而有合理的上升。大豆、植物油、羊毛、大麦、棉花的开放度相对较高,受影响最甚。

大量进口也给农产品长期供给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进口与外资进入相结合,使我国大豆、植物油等产品的自给水平大幅下降,削弱了产业控制力和定价话语权,使我们一方面不得不为这些国外企业的垄断利润付出昂贵代价,另一方面又很难对产业进行有效调控。

在大宗农产品全面净进口、进口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农业调整结构的余地有限,进口对国内产业发展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更加深刻和更加直接。

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

确保农产品贸易与国内农业产业协调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不足,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手段缺乏。由资源禀赋和农业特性决定,各国间农业竞争力存在着比工业更加难以克服的差距,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合理保护是各国普遍做法。我国农业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基础竞争力先天不足,与世界主要出口国存在难以克服的巨大差距。但由于入世承诺,我国保有的农业保护支持手段已严重不足。取消了所有非关税措施;平均关税水平仅15%,只有世界的1/4,粮棉糖配额外关税最高为65%;以价格支持、投入品和投资补贴为内容的“黄箱”农业国内支持维持在8.5%的微量许可水平之内。

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涨,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不断增强。随着农业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环境成本不断提高和显性化,我国农业正在进入成本快速上涨时期,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差距扩大的趋势不可逆转。近年来国家虽然连续提高最低收购价,但粮棉油糖的价格增速仍落后于生产成本增速。近年来某些时段棉花和食糖内外价差幅度已大于其40%和50%的配额外关税,粮食内外价差在未来5-10年将超过其65%的配额外关税水平。由于以配额外税率的进口完全取决于市场,随着进口量的增长,进口税后价作为国内价格上涨上限的作用愈益强化,进口价格的“天花板”效应日趋增强,这将使得未来国内粮食等价格难以随成本上升而有合理的上涨。

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性向国内的传导加剧,确保国内供需紧平衡和市场稳定的难度增加。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供需平衡脆弱。随着大宗农产品进口范围和进口量不断扩大,国际市场波动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对国内生产和市场的影响进一步加剧。由于缺少有效的关税等调控手段,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影响、确保国内市场和产业稳定的难度加大。

(农业部贸易促进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