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小集村迎来发展春天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卢新松  卞瑞鹤 字号:【

昔日崎岖的荒山沟,建成了气势壮观的肉牛养殖场;曾经无处堆放、让人苦恼的秸秆,成了村民眼里的香饽饽;土地流转使耕地化零为整,让村民彻底解放出来;敬老协会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硬化道路,美化街道,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从2013年开始,短短3年的时间里,8位返乡创业的村民,让小集村这个原本贫困的小村庄,实现了华丽转身,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怀揣使命,返乡创业

小集村位于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相传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率军东进,就在此不远处与800个诸侯及部落首领举行会盟。风云变幻,3000年历史尘烟早已湮没在历史时空里,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农村新景象。

10月21日,再有两天,就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记者驱车下了高速,沿着曲折的乡间柏油路前行大约20分钟,就到了小集村。虽是秋冬交替的时节,秋日阳光中的小集村,仍处处展现着活力和生机。沿着蜿蜒平坦的街道前行,经过一个大门,就是帝源养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隶属于洛阳天下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洛阳天下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2013年,由张进伟任董事长,张乾照任总经理,蒋明亮、王稳定任副总经理,张建功等其他4位返乡创业农民任股东。他们的年龄都在50岁左右,是村民眼里的成功人士。

村主任兰应水介绍,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小集村就是远近闻名的“建筑专业村”,返乡创业的8位村民,都较早从事建材行业,事业做得很成功。

时间回溯到2012年。那一年,村支部换届,由于老支书上了年纪,身体状况也不好,便要求村民推选有能力的年轻人来带领小集村发展。

正值年富力强的张进伟,成了村支书的不二人选。那年他45岁,个头1.8米,身材魁梧,神采奕奕,加之常年在外打拼事业,思维敏捷,视野宽阔。那时,张进伟的建材事业正做得风生水起,但架不住村民的盛情相邀,他便把公司交给了孩子管理,自己回到了家乡。

小集村有2540口人,耕地1800亩,人均不足一亩地,以种植小麦、水稻、玉米为主,集体年收入不超过5万元,用积贫积弱来相容当时的小集村一点也不为过。

如何让小集村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了张进伟思考的主要问题。要想发展,没有产业不行,而要发展产业,必须有一支干事创业的团队,这个道理张进伟再明白不过了。怀揣着致富家乡的神圣使命,他说服了其他7位在外务工的村民,一同返乡创业。

三次飞跃,成功实现产业布局

万事开头难。创业团队有了,那么,大家聚在一起干什么呢?

经过一番考察,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张进伟决定利用村东一道多年的荒坡,成立洛阳天下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下设三个专业合作社,从事肉牛养殖与销售,以及粮食和牧草的种植。

虽然也历经波折,但实践证明,他们的思路是正确的,两年多时间里,公司就实现了3次飞跃。帝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规模化、科学化养殖。肉牛年存栏也以惊人的速度迅速从开始的480头增加到1700头,再到如今的3000头。年产值6000多万元,当仁不让地成为洛阳地区规模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

帝源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依坡而建,长约2公里,沿着平坦的柏油马路驱车而上,一排排蓝色顶盖的标准化养殖场房间进入眼帘,显得美轮美奂。

站在山坡高处一片空地向下俯视,不禁为设计者的巧妙构思而赞叹。养殖基地空间开阔,每一个养殖场都完美地利用了坡度,无论是空气流通还是雨天排水,亦或是车辆的出入和牧草的存放,都有着周密的考虑和合理的布局。

“为了扩大规模,整个一条荒沟,都进行了硬化、绿化和亮化。现已建成养牛大棚17个,储青池4个,干草棚千余平方米。公司目前正在兴建一座15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利用牛粪发电供公司使用,沼液沼渣是很好的有机肥。”兰应水向记者介绍。

养殖场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按照体格大小的不同,分养在不同的区域内,或悠闲走动,或低头吃草,或勾头舔着身子……它们是品种优良的架子牛,通常情况下,在这里养殖6个月后,由河南伊赛牛肉股份有限公司统一收购。

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还直接使那些令人苦恼的秸秆变成了香饽饽。

过去,每当夏秋收获季节,最让人头疼的东西就是秸秆。由于秸秆还田困难,农民们处理秸秆最省事的方法就是一把火烧之,实在烧不了的,就胡乱堆放在路边。而为了禁烧秸秆,当地政府也是挖空心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收效甚微。

“现在好了,村民再也不烧秸秆了。每到收获季节,就有一些村民争相到田间地头收购秸秆。”说起秸秆的回收利用,兰应水颇为自豪,“每吨秸秆运到养殖场粉碎后120元至180元,收购者从中赚取差价,一天能挣二三百元钱。”

兰应水还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头牛一天吃30斤秸秆,一年就是6吨。如果养殖场的肉牛能达到一万头的规模,每年就需要秸秆6万吨。即便现在,小集村的秸秆也远远不能满足养殖场的需要。

为了实现饲料的自给,合作社还将村里的土地进行了流转,种植牧草。目前,小集村1500亩耕地已经全部进行了流转。这些被流转的土地,除了种植牧草,还与市农科所合作进行小麦良种的培育。公司旗下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暮秋季节,庄稼已经收割完毕,田野空旷开阔。沿着乡间道路前行,随处可以看见农机在田间耕耘。这些机器,均来自于公司的农机合作社。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小麦收割机、免耕机、青储机、农用汽车、拖拉机等各种农业机械60多台。

为乡村迎来了发展春天

从2013年开始创业,以张进伟为首的8位农民,正带领着村民一步步在致富路上迈进。

流转土地,让村民彻底解放了出来,他们抛开顾虑,一门心思外出务工;公司的发展壮大,为许多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特别是让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目前,在养殖场里,小集村就有二三十位妇女或老人在里面干活。

“我负责清理牛的粪便,每天干三四个小时,月工资2000元。”王学义家里6口人,由于爱人行动不便,儿媳妇需要在家照顾上学的孙子,他和儿子是家里经济支柱。这份工作,让64岁的他高兴不已。

下午3点钟,是喂牛的时间,两点半左右,工人们陆续前来。与家里负担较重的王学义相比,65岁的张乐声称在这里干活图个开心。喂牛的工资略微高一些,每天工作大约五个小时。他一脸悠闲地说:“在家门口干活,滋润得很,回到家里,饭是现成的,衣服也不用自己洗。孩子们也不要我的钱,自己挣钱花着方便。”

秸秆能换钱,这在小集村可是前所未闻,但如今变成了现实。目前,小集村甚至出现了好几个秸秆收购专业户。第七组村民蒋建通,今年秋季收入一万多元;第四组的邢轩,虽然上了一把年纪,连着两个秋天,收入均不低于万元。

而更让村民欣慰的是,在8位返乡创业村民的带动下,小集村也仿佛经历了一场焕然一新的变革。

最让人自豪的是村里成立的敬老协会,它让小集村爱老、敬老蔚然成风。2013年12月,在张进伟的号召下,利用在外创业人员众多的优势,小集村自发成立村尊老敬老协会,开了全镇之先河。敬老协会的成立深得民心,短短3年间,村民自愿捐款总额达35万余元,先后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发放价值8万余元的礼品,评选好媳妇、好婆婆近40名……在尊老敬老协会地宣传带动下,小集村社会风气得到了根本好转,封建迷信、打架斗殴、喝酒赌博的少了,不赡养老人的现象没了,为村老年事业做好事的善行义举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村容村貌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3年来,小集村先后硬化道路1.1万米,硬化进排水渠3500米,解决了1000口人饮水难问题,村小学重建整修,安装路灯97盏,农村电网改造已基本竣工,相继建成了中小型广场和老年活动中心。如今,小集村各项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得以完善和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8名返乡创业农民,为小集村带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列中,名不见经传的小集村变成了行进在前的排头兵。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