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已过,离秋入冬之际,玉米收获已经接近尾声,新季玉米陆续上市。玉米收购价格目前维持在每公斤1.44-1.50元,这比去年同期每公斤2元的价格跌了30%。再加上今年北方大部分地区旱情严重,玉米减产,除去各项生产成本,粮农等于白忙活,如果是承包土地种玉米的话,还将面临亏损的境地。取消临时收储第一年,玉米市场有点冷。
玉米一直是我国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活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种植收益提高支持下,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也不断提高。自2008年启动旨在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的玉米临时收储制度以来,玉米产量更是猛增甚至创出历史新高,2012年,玉米产量首次超过2亿吨,达到2.08亿吨,首次超过水稻产量,成为中国第一大主粮。此后年产量一直保持在2亿吨以上,且2015年创出历史新高达到2.25亿吨。
产量创出新高,库存也不断累积。据预计,2016-2017年我国玉米产量预计2.14亿吨,期初库存2.5亿吨,预计国内消费1.74亿吨,其中深加工约6000万吨,饲用消费1.1亿吨,育种及食用400万吨,预计今年过剩产能4000万吨左右,同时,雪上加霜的是现如今拍卖过后还剩下的2.4亿吨的国有库存,足够全国一年多玉米用量,按每吨玉米每年库存成本250元左右计算,这2.4亿吨玉米的库存成本费就高达600亿元。产量和库存量不断增加,与国际市场价差却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2015年临储价格首次下调后,玉米价格有所回落,但国内外每吨价差仍高达600多元。在价差的驱动下,导致国外玉米大量进口甚至通过走私进入中国。2010年,中国从玉米净出口大国变为玉米净进口大国,主要进口国是乌克兰、美国、俄罗斯等。虽然也有出口,但由于出口竞争优势不高,出口量并不大,且出口国也仅局限于朝鲜、韩国。
就玉米而言,目前存在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高价格、高成本的“五高”问题,此类问题在小麦、大米、大豆也不同程度存在,但玉米的情况尤其严重。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按业内的弱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安全的划分方法,严重的供过于求带来的高库存以及巨大的库存成本使玉米处于不安全状态。这需要政府部门主动出手化解。
2016年4月,临储收购政策取消,代之以“市场化收购”与“价补分离”的新机制。玉米价格不再由政府决定,而是由市场形成。以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就势在必行,取消临储之后,还有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举措。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内容。10月24日,《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公布。按照规划,到 2020年,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据农业部消息,今年全国玉米面积调减3000万亩左右,玉米减产较多,进口大幅减少,玉米价格逐步回归市场。
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那种认为粮食安全就是要供给大于需求甚至要严重地供大于求的观念,已经完全过时了。正如《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所言,粮食安全不仅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还包括产业安全、环境安全等多个方面。取消临储、消化库存、调减面积、优化结构,目的是为了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推进,确保粮食安全。在中国,粮食安全不只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
堰塞湖式的巨大库存量重压市场,而玉米需求又有所减少,价格一路走低。谷贱伤农,但要去库存,又不得不这么做。面对当前价格下跌和需求疲软的双重难题,临储政策取消,收购企业需要重新布局;而农户要及时掌握政策信号,随时调整策略,做到随行就市。
从政府托市收购,走向市场定价,对于玉米产业所有市场主体而言,都将是一个新征程的开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