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灵芝绽放光彩 健康产业欣欣向荣——记“福九味”之灵芝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郑景顺 许珊珊 字号:【

万峰叠翠,绿水迢迢,福建之青山绿水融合为一幅动人风景画。在这片土地下,人们既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又用勤劳和智慧奉献出天然珍贵的中药材。每一次灌溉,每一次栽培,都寄予人们真切的期盼和希望。因为这些药材,将为更多人送去安康,送去幸福。于是在漫长的发展中不断创新与进步,造就了福建中药材的丰富多彩、神秘多元。

中药材产业像是千年老树般,聚集百草,各具特色,茁壮成长。药食两用则为福建中药材之特色。为将福建中药材组团发展,培育塑造全行业公共区域品牌,福建省今年推出“福九味”,即金线莲、铁皮石斛、太子参、建莲子、薏苡仁、巴戟天、黄精、灵芝、绞股蓝。本刊将陆续推出“福九味”9个产品的故事和发展现状与读者分享,本期推出“福九味”之灵芝。

种在武夷深山,不施化肥农药,上万株靠喝天然山泉水“长大”的灵芝幼茸,慢慢展开了稚嫩的伞盖,鹅黄与浅褐色相间,美丽不可方物。放眼望去,朵朵灵芝,如云朵般飘飘然而来,又似穿着鹅黄裙边旋转舞蹈着的仙女,正如古诗所云:“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当真美到极致。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曾记载过一种草药:久食长生,轻身不老,延年益寿,清血解毒降火。说的其实正是灵芝。有着“仙草”、“瑞草”之称的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中华传统医学长期以来一直视灵芝为滋补强壮、固本扶正、延年益寿的珍贵中草药。而将其纳为“福九味”之一,是许多福建人心中对灵芝的认可与期待。

天然优势奠定产业基础

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关于灵芝的传说,历代天子帝王崇敬灵芝,自古便有“国有灵芝,国泰民安,江山稳固。宫有灵芝,皇帝福寿,永持朝政。家有灵芝,富贵安康,百邪不侵”之传说。赤灵芝为各种灵芝的代表,历史传说中和人们一般讲到的灵芝,就是指赤芝。因为赤灵芝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是法定珍贵中药,而且是无毒安全,药补和食膳两用。

中国灵芝有百种之多,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海南等地占全国总种数90%以上。武夷山灵芝是福建灵芝的代表,是目前中国最负盛名的灵芝之一。武夷山脉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终年缥缈的云雾山岚,孕育了采天地之精华、蕴山水之灵气的仙草灵芝,并留下了彭祖“茹芝饮瀑,遁迹养生”与老子用武夷灵芝炼成灵丹妙药的美好传说。中日灵芝专家经过多年的分析实验,发现武夷山脉的原始森林区是目前适合灵芝生长的主要地区,故武夷山灵芝又有“灵芝之圣”之说。

“武夷有着天热的优势,种植灵芝对我们来说有一定的资源帮助,但是技术也是我们的困难之处。”种植户李民春告诉记者,虽有着天然优势,但是技术开发是重要因素,种植灵芝并非易事。

科技创新实现飞跃发展

近年来,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福建灵芝的生产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企业的支撑推动了福建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说起福建灵芝,许多人能想到仙芝楼。仙芝楼公司在武夷山脉建立1000多亩通过全球GAP认证的灵芝栽培基地。

“仙芝科技从小到大,用一朵灵芝撑起一个产业,靠的是不断的科研投入。”仙芝科技(福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晔告诉记者。仙芝楼采用低温物理细胞破壁技术,加工出灵芝破壁孢子粉、灵芝超细粉等产品。由于新产品易被人体吸收,又具一定防癌抗癌功效,获得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据了解,仙芝楼自主研发的灵芝培养基,灵芝孢子油、薏苡仁油萃取技术,灵芝孢子粉破壁率检测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灵芝孢子油抗肿瘤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均获得国家20年发明专利保护。至今为止,仙芝楼全部的培植基地和产品均已通过中国、美国、日本、欧盟等国际权威有机认证。

科技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与发展脉络,同时也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年的国际灵芝大会于11月11日在福州举行,多国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围绕“科技创新与灵芝产业发展”主题,对灵芝的发展现状、效用研究情况进行分享。在大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就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专题报告,并对灵芝产业在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福州市副市长严可仕表示,福州食用菌产业的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目前已有4家国家级食用菌研究机构落户福州。通过此次大会的分享和探讨,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灵芝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推动福州灵芝等药用食用菌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

武夷山的灵山秀水,孕育出生态有机的灵芝。灵芝,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是许多人为之奋斗的毕生事业。种植灵芝为农民带来收入,也推动了福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灵芝作为“福九味”之一,吸引着更多人关注健康产业。未来灵芝产业的宏伟蓝图将更加光彩耀人。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