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3600亿元,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1.7:1,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730家,有力地支撑了陕西省农业转型升级和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其中,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制造等技术的运用成为该省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新引擎。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陕西省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信息化融合过程中的先进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以期对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与帮助。
近几年,陕西省围绕全省农业与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大力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等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农业农村信息化运行管理机制,信息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成效斐然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呈井喷态势
记者从陕西省农业厅了解到,早在2008年,陕西省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切实抓好电子农务工作的通知》,推进电商发展。2014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160亿元,其中农产品线上销售呈“井喷”式增长的态势。截至到去年,陕西省有6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化建设,如开展电子商务、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智能制造等。
成立于2010年的陕西齐峰果业有限公司,是国内猕猴桃鲜果产业最大的收购、存储和经销企业,对于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公司发展业务上的帮助,董事长齐峰最有发言权。“我们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电商,目前已组建了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眉县五处电商团队,进行全国范围内的O2O运营,2014年销售额达到800万元。”齐峰告诉记者:“我们自筹资金建立物流体系,除最后一公里交由快递公司配送,其余均由公司自己运送,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保证了产品质量。其次公司还实行电商人才发展战略,招聘优秀电商人才,加大人才区域交流,不断为齐峰电商注入新鲜血液。”
陕西省农业厅产业化处处长欧阳思钊告诉记者,陕西省有超过4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连续两年开展电子商务,87%的企业选择借助京东、天猫等第三方平台。果蔬、茶叶、杂粮的加工与销售位居电子商务前三位,果蔬以苹果、猕猴桃、箱装菜为主,集中在关中地区,茶叶主要集中在陕南,杂粮则主要集中在关中及陕北地区;物流配送则以第三方物流为主,自建物流体系的比例超过20%,较去年有很大增长;在经营效益方面,有72%的企业盈利,但是销售金额大部分为500万元以下,占比达到85%。
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日益完善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对陕西省农产品质量要求更为严格。为提升农产品质量,陕西省依托省优农中心开发建成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陕西省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
记者在电脑上登录此网站,发现该平台具有监管、追溯、查询、宣传等重要内容,上可和国家平台对接,下可和市县自建平台对接。网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论是网站管理者、企业生产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可同时登陆,依据不同权限完成相关信息查看、填报、查询等内容。
“目前全省已有10个地市60多个县区开展了追溯系统示范,实现了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开展追溯体系建设的企业超过了500家,产品涉及果蔬茶粮蜂蜜等,企业产品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欧阳思钊对记者说。
在西安,白鹿原休闲农业园区在开展追溯后,客户明确要求购买有追溯标签的樱桃;在铜川,公权苹果专业合作社的可追溯苹果比市场平均收购价高出20%-30%;在平利,一家绞股蓝企业实行追溯,销售额由之前的10万元增加到100多万元。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为农业企业带来信誉的同时更带动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业融合之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业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天然地具有“接一连三”属性的农产品加工业,面对产业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按照改革创新增动能、转型升级提质效、落实政策促融合的思想,以农产品加工为引领,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产业功能,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在陕西省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陕西省立足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完整产业链、推动不同经营主体融合渗透、开发农业新型业态、探索金融支农创新,立足全产业链开发,围绕阻滞一二三产业顺畅联结、利益合理分配的瓶颈问题,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探索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的模式,分类开展试点探索。
据了解,陕西省农业厅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秦宝牧业、阳晨集团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全产业链开发,推进生产、加工、营销、科研等环节融合,建立农户、合作社、企业利益共享机制,提升企业生产水平、经营效益。在新型业态融合上,农业厅依托美丽乡村开发农业多功能,依托互联网+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试点,依托休闲观光园区推进产业融合综合试点。
“在产业融合的当下,全省现已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20个,升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区)4个,示范点34个,经营主体数1.1万个,从业人数11.6万人,全年接待游客超8000万人次,营业收入61亿元,利润总额高达12.6亿,陕西省一二三产业融合效果初显。”欧阳思钊告诉记者。
发展瓶颈
虽然陕西省近几年在农产品加工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记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制约陕西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
企业信息化意识亟需加强
记者深入企业走访过程中,发现许多农业龙头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经营者信息化意识淡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缺乏行业带动性企业,大部分企业属于盲目跟风开展业务,目前只注重电子商务,但又没有专业电子商务人员,更没有针对本企业信息化和产品电子商务方面的长久规划,严重制约了陕西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此外,陕西省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还较为薄弱,在制定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强化引导、增加投资等方面均有待提升。
农业标准化体系需持续完善
农产品与其他工业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陕西省农产品的生产区域和生产者相对分散、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类繁多、不适宜长期贮存等特点,健全完善农业标准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流通,成为陕西省农产品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
另外,记者从陕西省农业厅了解到,陕西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一些先进的农业监测手段和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仍比较缺乏,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产品无法适应市场的高标准、高要求,也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和发展。
农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信息化技术的宣传推广、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农业信息的采集和发展、农业市场行情的分析和反馈、农业市场的管理和调节,需要一大批精通网络技术且熟悉农业经营活动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
但在企业调研时,记者发现许多企业电子商务部门人手短缺,有的也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用一台电脑发布产品信息等内容,缺少专业的人才。有个别企业招聘了专业的人才,但他们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也向记者反映了待遇不高、薪资结构不健全等问题,这会导致人员流动频繁,进而影响了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的整体发展。
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需要强化
物流配送体系薄弱一直是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物流体系一方面无法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极高的损失率和运送费用,给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军电商设置了较高的障碍。而物流体系对于生鲜类农产品的影响更加显著,地域、季节差异,消费者需求的品质不断提升,农产品的保鲜储藏要求越来越高,亟需适应农产品电商的物流体系保驾护航,更好地支撑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对策建议
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陕西省的某些做法值得肯定,但也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件事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起步到完善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下,记者认为陕西省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调动企业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性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树立“互联网+农业”的理念,加强宏观规划、引导指导,提供有限的政策支持,解决当前农业龙头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和电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新型商业模式的宣传推广、加大对专业电商人才的培养、做好监管和后续支持工作等,以充分调动农产品企业发展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农业标准化建设和产品品牌化
发展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商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相关部门应大力发展农业品牌创建,加快实施品牌强农品牌强企战略。应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示范园,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一批“标准型、专业化、集约式”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切实保障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加工原料供应。同时,农业企业和农户应自觉执行国家有关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重量标准和包装规格等标准体系,深入实施农产品包装化、商品化销售策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农业离不开具有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知识、商务知识和掌握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有关政府部门应坚持引培并举,加强政企联动、校企联动。以培训提升、素质扩展为基点,实施企业创新型人才培训工程,围绕企业信息化建设、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平台开发等内容开展系统性专题培训,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电商运营能力。另外,应鼓励各级教育机构结合市场、产业和企业需求,开设农业信息化相关专业,加大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力度。
完善农产品营销配送配套体系
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批与产业集群相配套的物流网络平台,形成优势规模农产品贮藏库群,完善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和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应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直营店、体验店,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减少中间环节,以节本增效。鼓励龙头企业自主建设或联合物流公司建设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提高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组织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产销对接配送能力,开辟大流通、大市场、大农业新格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