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农民生活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最近,一组题为“美国农民的‘悲惨生活’”的照片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几十幅照片配以调侃式的风趣文字,引起了网络上不小的争论,大家纷纷留言。这也让本刊编辑很是关注,决定这期以各国农民的生活状态为主题,为大家展现一下,我们所熟悉的一些国家,他们的农民到底是怎样生活和劳作的。

在英国当农民绝对没人看不起你

威廉,毕业于牛津大学,很多机会可以继续深造的他却深受家人的影响,立志要当农民。威廉一家三代人,爸爸爷爷都是农民出身,更有意思的是,他的爸爸和爷爷竟也都是牛津大学毕业的,三代人上过同样的学校,毕业以后都当了农民。

他们是英国典型的租赁农民。租赁农民没有享受土地的所有权,也就是土地不是他们的,他们从大地主那里租来土地自己耕种,收成后所获得的利润,有一部分是要用来交租金的。

在英国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收成,天气好不好非常关键。其次是租金的高低,这就要取决于大地主的态度了,所以他们一般跟地主以合同式合作,每3年修改一次。

在英国,只要你跟别人说,你是一位农民,绝对没有人看不起你,甚至在英国人的眼里,当农民简直就像煤矿的大老板一样。现代的英国农民在耕种机械化、科技化的带领下,发展得更是得意。威廉共有三片农场,面积几公顷。他们家以前主要是种植甜菜,后来由于糖业逐渐被公司化,竞争愈加激烈,像他们这样的独立农民难以跟公司竞争,所以他们不再种植甜菜,改为种植大麦。

笔者很好奇地问了威廉许多关于他的农田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们的农田这么大,好几平方公里,那么,你们一定请了很多工人去耕种吧?”大家肯定会被他的答案吓了一跳,他的答案竟然是:“3个人。”几平方公里的农田,竟然只有3个人去打理?真的如此,其中这3个人,包括威廉他自己,另一个是他77岁的老爸,还有一个小伙子。他说,最多农忙的时候请几位临时工,其他一切都是他自己干。

威廉的爸爸今年已经77岁了,还非常活跃,经常开着大卡车去割麦。威廉的家就坐落在他的农田之中,只要一出门,他就可以干活了。在他家门前建有几个大仓库,其中一个是专门摆放各种机械车的,另几个用来当库房。那些机械车有两三层楼那么高。笔者又问威廉,要是这些机械车坏了怎么办啊?威廉说,当然是他自己来修理了。

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威廉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下干着同样的事情,非常令人佩服。他从毕业一直干到现在,似乎从来没有厌倦过,也没有后悔选择当农民,因为这正是他想要干的事情,他喜欢干的事情。他还很骄傲地对我们说,他农田里的大麦的产量占全英国的大麦产量的5%,其中大部分都被送到苏格兰做威士忌,有些还被送到中国呢。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觉得他非常富有了,这个问题只有威廉一家才知道了,因为影响一个农民的收入的因素有很多。我只知道他们一家的生活非常朴实,仅3个人打理的农田却能够生产出全英国5%的大麦产量,然而他们没有豪华的房子和车子,没有奢华的度假时间,就常年这样忙碌着。我们去他家吃饭的时候,招待我们的就只有几片面包,几个生番茄,几片火腿,几片芝士,还有热奶茶。他们一家五口,威廉和他妻子,还有三个小孩,就这样常年住在自己的农场里,忙着干活,一家人开开心心地生活着。

美国农民的“悲惨生活”

就像文章开头说的,新年伊始我们就看到各大网站上的一组图片报道。报道说现代美国农民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之一便是日新月异的工业和波动不定的天气所造成的贫穷。摄影师埃利奥特•罗斯(Elliot Ross)拍摄的系列作品《清算日》(The Reckoning Days)则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富饶的地区是如何在极短暂的时间内变得贫瘠的。

这样的情况在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各国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也算是农民生活其中一个方面,而小编搜到的另一组照片及文字,用调侃的语言从另一方面展示了美国农民兄弟们的生活现状,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美国农村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广人稀。由于机械化的普及更是人影稀疏。于是就出现了荒僻的山脚下,住着“可怜的”一家人这种情况,孤独不可言说啊。乡间的马路又弯又窄,看着叫人心疼。跟他们的广阔的牧场比起来他们的牛也少得可怜,所以,在这之外他们还会养一些驴和马,当然基本都是围个围栏就散养了。美国乡村农民不怎么买家具,他们的电视等家用电器也不怎么先进,据他们自己说,他们基本不看电视。没有集中供暖的他们只能烧木柴取暖,孩子们冷得都爬到了壁炉上取暖了,地板和桌子都没上漆,枯黄的草团子也舍不得扔,当成凳子。

让我们再去田地里看看,因为控制农药用量,所以蔬菜和水果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完美。有些有虫,但那并不影响它们的味道。二十一世纪的人却只能开着二十世纪的老爷车,有些甚至只能开着拖拉机上路,把孤独的背影留给世界。

他们的小孩没啥玩的,没网吧,没ktv,只能在田野瞎跑,和鸡牛狗为伴。美国人一直崇尚废物利用,所以他们很喜欢二手市场,不远处都会有,很多用不到的都会拿去卖,也会去淘一些需要的家用或日用品。

韩国让公司和村庄结对子

韩国自古以来就有“农业为天下之大本”一说,但是如今的韩国却几乎完全城市化了,全国一半人口集中在首都首尔,只有9%的人口还留在农村。

坐飞机经过韩国上空,可以发现城郊的农村已同城市连成一片。在这里生活的农民已告别烧柴、烧炭的历史。用水、用电和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一般传统农村里常见的露天茅厕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抽水马桶,即使是远离村庄的单独农舍也不例外。村里的每家每户都安装了“粪便化解器”。

生活在农村的韩国人保持着重视家教的传统,不少村子还保留着“乡校”。“乡校”还是中国儒教创始人孔子为普及农村教育而建立的教育机构,目前韩国仍保留了340多所。在寒暑假期间,“乡校”向孩子们教授“忠、孝、仁、义”等做人的准则。

韩国农村的现代化得益于上世纪70年代的“新村运动”。当时韩国经济起飞,工业迅猛发展,城乡差别却日益突出。为扭转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韩国政府决定将“工农业均衡发展”、“农水产经济的开发”放在经济发展三大目标之首。政府采取了“政府出大头、地方出中头、农民出小头”的建房政策,向农户贷款帮助建房。农民以秋后向国家卖粮,按比率逐年返还的方式还款。就这样,茅草屋变成了砖瓦房,油灯变成了电灯。

不过在偏远地区,由于缺乏劳动力,土地贫瘠,还是有一些村落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有些村庄至今仍没能用上电。而且即使在新式村庄里,农民的收入也远远不能和在城市工作的白领相比。因此只有老人还坚持固守在村庄里,青年们逐渐放弃了这种生活,前往城市寻找自己的梦想。

为了解决农村的落后问题,韩国政府动了不少脑筋。过去10年来政府耗资600多亿美元改善农民生活,以加强他们的竞争力,可惜成效不大。政府虽然对进口农产品施加全球最高关税,例如对中国芝麻征收600%关税,但本国产品由于生产不集中加上人工成本高,仍是缺乏竞争力。

为了让农村跟上全社会发展的步伐,韩国目前正探索通过“一社一村”运动,构建企业和乡村、城市与农村的互助互补机制,提高农村的“自生能力”,寻找出一条“相生”、“双赢”之路。所谓“一社一村”,就是一家企业公司自愿与一个村庄建立“姊妹关系”,对其进行“一帮一”的支援。这项活动自开展以来,投身支农行动的企业、政府部门和民众团体已达6000多家。

三星集团是参与“一社一村”运动的带头企业之一。目前,三星所属30家公司已与195个村庄建立了“姐妹关系”,仅去年支农资金就达46亿韩元(1美元约合1050韩元)。韩国政府已经把“一社一村”运动纳入农村发展“五年计划”。

农协是韩国最大的行业协会组织,它拥有自己健全的销售网络、大型冷冻保鲜设施以及各种食品加工企业。现在国内许多超市里销售的韩国柚子茶,就是韩国农协的产品。从1995年开始,韩国农协采取“合同种植”和“合同上市”的办法,包销农民根据合同生产的各种产品。

比如,韩国人消费量很大的辣椒、大蒜和洋葱,在种植之前,农协即与农户根据产地价格协商定价,并确定生产量和质量规格,签订产销合同。在收获后、上市前,如质量合乎要求,农协则先按合同付给农户20%的定金,待全部上市后,按合同付清全部货款。

当然,价格变动也可能导致“合同”失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韩国政府的“农产品价格稳定基金”将给农协和农民以一定的补贴。目前该项基金规模每年可达2万亿至3万亿韩元。这就是韩国农民的生活。

(本栏编辑周圆圆整理)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