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肉鸡自主育种的丛林冒险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章 勇 字号:【

“现在公司已启动进口,6月份祖代鸡到货。7月份,除了我们,还有一些企业也有引种计划。”电话那头,山东益生种畜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迟汉东缓慢地说。

引种,是国内类似益生这样大型肉鸡企业的习惯性商业行为,这种习惯持续了长达10多年。

地位分工

经合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白羽肉鸡消费量占全部肉类消费的28.1%,早已成为诸多发达国家的第一大消费肉类。白羽肉鸡品种是世界各国育种专家上百年持续不断努力的结果,有着不可替代的基因优势,益生公司董事长曹积生说。

有消费就有生产,产业的最上游便是育种。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白羽肉雏鸡引种2.42万套,全部来自新西兰的科宝。

尽管科宝并无太多透露,只在官网摆出了500、700、SASSO三个品种,但产品却行销全球。在目前全球祖代鸡700万套产能中,科宝占据280万套,仅次于安伟捷公司的350万套,远高于哈伯德的50万套,三者占据全球97%的市场份额。

源头控制和技术壁垒是驱动祖代鸡行业集中的两大原因,长江证券农林牧渔行业首席分析师陈佳表示,白羽肉鸡产业从纯系原种鸡繁育开始,经过品系之间的杂交育种,可生产出具有最好的杂交优势和遗传潜力的商品肉鸡。原种鸡起源于印度,19世纪传到英国,而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选择育种,形成目前最具竞争力的白羽肉鸡品种。

另外,技术提升品质,推动资源集中,形成了技术壁垒。20世纪4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大量规模化肉鸡育种和生产企业,主要利用标准品种生产专门化品系,并进行杂交配套生产商品代;与此同时,孵化技术、光照制度、人工授精等技术研究和应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肉鸡遗传育种的发展,并使得白羽肉鸡成为肉鸡中极具竞争力的品种。

这样一来,上游原种鸡主要由欧美少数育种公司控制,祖代鸡这个咽喉又被少数公司扼住,就实现了蛋生鸡的源头垄断,往下,也便形成了鸡生蛋的技术壁垒。

然而,在我国,白羽肉鸡育种也曾出现过短暂的“春天”。

在白羽肉鸡产业的领地,全球分工早已完成,貌似一片有着严密规则约束的丛林。几十年来,在这片丛林里,大家各取所需。

上游老牌种禽企业的强劲出口,中下游企业马不停蹄大肆引种,疫病难消危机四伏,供应商断货风险时刻萦绕,自主育种说来容易做来难,消费端乌云杂陈亟待廓清。

这些混杂在一起的个像,共同铺就了白羽肉鸡产业的背景色。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中美泰三国合资成立北京家禽育种公司,从美国引进艾维茵纯系,这是我国白羽肉鸡本土育种的开始。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回忆,2000年左右我国自主生产的艾维茵肉鸡占到国内市场50%以上。受“非典”、品种疾病净化问题等影响,2004年以后形势急转而下,本土育种跌入低谷。

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告诉记者,当时引进艾维茵做育种成本很高,各方面环境也不如国外公司,竞争不过人家,也就选择了放弃。

2004年以后,本土育种基本消失,至此,我国白羽肉鸡完全退出了上游领地。

“到目前为止,大量的祖代鸡还得从国外坐飞机到烟台。”曹积生有感而发。

一组来自中国畜牧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5年~2015年,我国祖代白羽肉雏鸡引种数从2005年的52.29万套猛增至2013年的154.16万套,2014年略降至118.08万套,到2015年的72.02万套,平均年引种100万套左右。

风险

引种的风险意识早已在白羽肉鸡产业内外漾开,国内的企业家心照不宣。

作为国内最大的祖代鸡引种企业,益生公司心里很清楚,在祖代种鸡引种等方面对国外供应商存在依赖,一旦供应商减少或停止输出种鸡雏鸡,公司就不能进口足量的祖代种鸡。

对于长期引种的风险,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秘书长宫桂芬称,一旦品种封关,种鸡进不来,国内控种的平衡度就会受影响,企业育种接不上,就会对祖代鸡采取强制换羽一次甚至两次,甚至会转移到父母代。“我们需要有自主育种能力,但自主育种不完全是为替代进口,国外先进的东西,我们也要吸收。”

时至今日,中国在世界白羽肉鸡生产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巨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要求培育白羽肉鸡的自有品种。”文杰认为,无论是基于品种安全,还是从市场多方面考虑,自主育种都很有必要,业内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共识。

不过,对于引种的风险,也有企业持乐观态度,认为世界几大育种公司育种场分布在全球的不同地区,一旦某一种源地无法向中国输出种鸡雏鸡,但因为中国巨大的市场,各大育种公司也会想方设法把种源输送到中国。

中国市场对于世界育种公司的巨大吸引力毋庸置疑,但一组数据的矛盾却体现了对未来市场的不同预期。

经合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发布的《2015-2024年全球农业展望》数据显示,到2024年,全球禽肉产量增速将达24%。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预测报告则认为,未来10年我国禽肉产量年均增速将下降为1.9%,比过去10年降低1.5个百分点。

“搅局者”

2008年,北京一家禽业公司和国外公司终止合作,顿时成为国内蛋鸡行业标志性事件。之后,以该公司推出蛋鸡新品种宣告胜出。他们打赢了一场有准备之仗,关键是,他们拿出了自己的自主品种。在白羽肉鸡上,如此策略是否能复制?

育种作为产业的金字塔顶,“国内开展白羽肉鸡育种的企业并不多,目前正式在做的就一家”。文杰所说的这家公司就是广东佛山的高明新广农牧有限公司。

据新广农牧的工商资料显示,他们由31名自然人股东构成,实缴货币出资从1.7万元到142万元不等。

2010年前后,新广农牧着手白羽肉鸡育种,到目前已选育了四五个世代,采用三系配套技术,母系父本为显性白羽矮小型。“截至目前,工作基本顺利,饲料利用率和成活率有优势,只是在长速上偏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或许这跟矮小型、快大型育种中地位和作用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文杰介绍。

说到独一家,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原副所长陈宽维补充,现在做白羽肉鸡育种的还有一些公司,他们不肯讲是有自己的顾虑,可能做的力度要大得多,投资也大得多。

显然,新广农牧就是白羽肉鸡育种丛林里公开的“搅局者”。

当大公司仍在等祖代鸡到货或计划下一次引种时,这家位于广东的公司打出了“即将推出节粮型白羽肉鸡”的宣传语。

“这些年来,如果没信心就坚持不下来。刚做的时候,很多行业人士持怀疑态度。”新广农牧公司副总经理冯甫荣表示,现在越做越有信心,明年就准备做中试。“目前行业内比较关注我们的配套,市场接受度反应要等明年中试,明年是针对性地推广。”

冯甫荣称,他们的白羽肉鸡第一父本是节粮型显性矮小型白鸡,因为导入了黄羽肉鸡的血缘,抗病率强,在成活率上有优势。相比进口肉鸡,长速虽偏慢,但饲料利用率并不比国外品种差。“国外品种长速快,但抗病能力差,不太适应国内的气候和饲养环境,但黄鸡能适应。”

“综合成本不比引进的品种差,只是出栏比他们迟一两天。不能单拿两个指标和国外相比,一两个指标可能永远追不上人家,人家毕竟做了这么多年。”冯甫荣接着说。

对此,有专家提出了质疑,“快大型料肉比高,长势慢的品种成活率高,但快大型也可以让其长得慢。他们的品种晚一两天不算什么,怕不是晚一两天的事。”

冯甫荣回应称,矮小鸡有优点,也有缺陷。矮小型配套会降低5%的生长速度。“配套模式怎么做,我们一直在试验,在做组合。十几年来,我们主要针对矮小鸡做育种研究,现在黄鸡的配套全部都是矮小型,快大型黄鸡也是矮小型。”

长期以来,国内育种主要是蛋鸡和黄羽肉鸡。新广农牧做育种,起初的想法就和国外白羽快大鸡不一样,但养快大型肉鸡在国内已形成习惯。

广东省家禽业协会办公室负责人陈女士告诉记者:“国内自有品牌是黄羽肉鸡,白羽肉鸡一直没有自己的品牌,新广农牧公司想实现突破。他们是按照适合本国的育种方案来做的,做的时间不长,需要慢慢改良。”

说起这家公司,迟汉东有印象:“他们是广东的一家企业,开发的品种长速慢,在抵抗力方面相对要好一点。”

不过,来自科宝老家阿肯色州的家禽联合会首席教授、家禽科学卓越中心营养学家CraigCoon博士的一番话,倒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他称:“肉鸡选育中对生长速度和增重的过度追求,会给肉鸡生产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比如抗病能力下降,肌肉组织发育不良等,最终都会影响到生产效率和鸡肉品质,未来的育种和营养需求研究除了关注生产性能,也需要增加在这些方面的考虑。”

言外之意,白羽肉鸡快大型育种也有其弱点,这或许正契合了新广农牧这个“搅局者”的初衷。

弱刺激

《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要求,我国到2025年育成2-3个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的白羽肉鸡新品种。

这为未来肉鸡遗传改良提出了蓝图和规划,文杰称:“这些数字是大标准,是在调研和计算的基础上提出的,实现上有一定的可能性。”

中国农科院的一位畜禽遗传研究专家告诉记者,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白羽肉鸡很不容易。而且业内白血病、沙门氏菌病很难净化,整体环境不好,真正想全方位达到国外的水平很难。“如果像近年这样进口受阻,国产的育种差点就差点,也得用上。”

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白羽肉鸡联盟总裁、大成食品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李景辉称,应科学、经济地来看待引种。虽然我们提高了某种指标,但还是比人家低,就应从人家那儿拿来,不是说“将就一年,卖一年怕什么呢”的事。

李景辉表示,“不是反对中国白羽肉鸡育种,而是对于先进的东西就得承认。我不认为短期内中国白羽鸡育种就能替代国际上最好的基因公司的品种。”

据了解,目前还没有国际育种公司会根据中国的环境和生产者需求,来制定育种目标和育种程序,这个任务只能由本土育种公司来完成。

自主育种难。冯甫荣深有体会,“育种风险高,投入大,人才要求高。能静下心做育种的公司不多,育种不是饲养管理,也不是搞养殖,是一门专业活,十年八年不见得出成效。”

他称,此前北京育种中心做过,其他公司没有,很多专家也没踏进这一领域,业内信心不足很正常。此外,在经济效益上,育种对于企业的吸引力也不强。

据冯甫荣测算,目前全国年引种100万套左右,按照每套120-130元的价格,算下来没有多少利润。一些大型企业做引种、养殖、屠宰、加工一条链,注重从链上产生利润,就算做祖代鸡育种,投入大、时间长、经济效益也不明显,动力不足。

“但对于我们,如果能有20%-30%的市场份额,就足够了。”冯甫荣说,“近年来,我们很多品种综合性能并不比国外差多少,正逼近他们,只是追求出栏体重比快大型指标上逊色一点。业内长期持这种偏见就不愿尝试国内的自主品种。”

品种出来总要被拿去对照,这样他们就很吃亏。宫桂芬直言,在中国市场就应选择适合本土的品种开发,当时设定的目标不同,推广起来会有一些难度,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等各方面的支持,帮助推广,这需要一个过程。

(作者单位:中国畜牧兽医报)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