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肉类加工,澳洲做法启示多多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潘利兵 李增杰 王守伟 赵 巍 字号:【

2016年9月17日-29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组织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有关人员,赴澳大利亚开展肉类加工、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题交流。期间,拜访了澳农业和水资源部、澳新食品标准局、肉类工业委员会(AMIC)、墨尔本大学兽医和农业科学学院等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团体及大学,参观了肉类加工企业,考察了肉类食品市场。此次出访内容丰富、交流深入、成果显著。

澳洲肉类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肉类资源相对优质安全。澳大利亚是世界最典型的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国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以天然草地为基础,围栏放牧为主,以土地投入为主资源,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经长期积累并形成先进的畜牧业管理经验和制度,为其肉类产业提供了优质安全可靠的资源。约45%面积的天然植被和9%改进的草场用于放牧,养牛、羊的经营主体分别近8万个、4.5万多个,牛、羊数量分别为2400万头、7000多万头,农户养殖牛规模100到上万头不等,澳北部规模偏小、密度更小,约11公顷1头牛,南部规模要大很多,牛羊多数在草场放牧,然后出售给饲养场,全澳登记的400多个养殖场,平均规模约2800头牛。

(二)肉类加工业发展比较稳健。澳肉类(红肉)产业以牛羊加工为主,年产值约230多亿澳元,占肉类产业经济总量的80%以上,加工企业130多家,其中88家从事出口产品生产,涉及230多个屠宰场,是食品制造业中最大的行业,该行业一个全职岗位平均创造价值17万澳元,比其他行业平均高近2万澳元。牛肉加工业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乡村工业之一,年屠宰量900多万头,牛肉年产量约250万吨。澳大利亚是全球第七大牛肉生产国,牛肉制品出口量世界第三,70%的牛肉供出口,销往100个国家。一流畜牧业管理和发达的肉类加工、物流、供应链体系,使澳洲牛肉已经成为高品质牛肉的代名词。

(三)加工企业管理比较规范。澳大利亚不同规模肉类加工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均在牲畜产地布局,并且质量控制、运营管理和技术装备水平较高。JBS澳大利亚公司是澳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员工超过8500人,每天加工能力超过8000头牛和21000头小型家畜,产品出口到80多个国家;据介绍,其图文吧加工点是澳排位第3肉类加工企业,员工700多人,每天加工1300头牛,肉类加工实现全程监控,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设立6个控制点,由专人把守监控、取样,定时取样送实验室检测,企业注重发挥员工工匠精神,分割流水线工人平均工龄25年,其视检岗位一员工38年工龄,有效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马尼尔德拉肉制品公司是中小规模肉类企业,员工300多人,每天加工200头牛、4000只羊,技术装备谈不上先进,但很适用,该企业打绿色生态牌,原料全部为不用饲料的草场放牧牛羊,周边百公里范围的200个农户提供活畜,价格随行就市,农户养殖环节动物福利、食物、防疫、质量安全等由独立的第三方公司负责监管。

(四)供应链比较顺畅完善。形成了涵盖养殖前、养殖、运输、销售、加工、分销及市场各环节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包括投入品输入和管理、养殖食物链、饲养条件和方法、疫病防控、满足生物安全、动物福利的活畜运输和销售管理、具备严格质量安全保证制度的加工过程、确保肉类产品完整性的分销市场推广等,高效供应链管理,衔接紧密、运行顺畅,确保了肉类产品的质量安全、品质优良,澳牛的冷鲜肉货架期最长可达140天。

(五)全产业链发展、全价值链开发趋势明显。以产业链上的加工企业为中心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价值链提升,提高了市场应对能力与综合竞争力。JBS澳大利亚公司、宾得利牛肉加工厂均实现了产业链的前延后伸,既有自己的农场,也有自己的零售商企业,拥有一条龙供应链。同时,企业不断追求价值链的多重增值,精深加工生产精细化分割及预制产品,满足多层次消费,一般肉类企业均有10多个品种;综合利用充分, JBS图文吧加工点,仅废弃物生产沼气工厂回用后即可节能47%,骨头由本公司加工厂加工成骨粉出口中国做胶囊原料,内脏加工饲料,脂肪制造生物柴油,皮毛卖给第三方,污水处理后灌溉大麦,JBS公司除肉类加工外,还涉及动物蛋白、皮革、生物柴油、胶原蛋白、罐头等生产加工,基本将屠宰牲畜的价值吃干榨尽。

政府监管和行业服务的有益经验

(一)形成了有效的国家监管体系。澳新食品监管部长级委员会,由澳新各州、各领地的农业部及卫生部部长组成,负责制定肉类(红肉)政策;澳农业部制定针对本国食品及肉类产业相关的法规及政策,对出口肉制品进行认证,监管肉类和肉制品出口,帮助协调各种市场准入手续,亦负责监管澳进口的动物、饲料和食品;州级农业等部门负责法规及政策的实施。澳新食品标准局负责统一制定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食品标准,由该机构将肉类及食品生产的相关政策作为编制食品标准的蓝本,并在征求消费者、政府机构和行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意见基础上,制定食品标准,其中涉及肉类和肉制品的初级生产和加工标准。国家农业部、州级食品监管单位负责执法与检验,并获得州级基础产业管理单位、卫生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配合。行业组织和监管部门监控整个供应链的肉类和肉制品质量。监管处罚措施很明确,从约谈、定期整改、停业整顿、停产、取消资质、撤回行政许可直至刑事起诉。

(二)拥有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基本覆盖了肉类产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澳新食品标准法典》是肉类乃至食品的基本法,贯穿肉类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在养殖前、养殖、活畜运输和销售、加工、分销和市场等环节也有一系列法律法规。

(三)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政府大力支持行业组织发展,这些机构普遍接受政府委托和任务,对行业开展监管或服务,是政府管理肉类产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家级的行业组织有10多个,主要围绕肉类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开展服务,成为产业、政府和市场的桥梁、纽带。

(四)建立了全程追溯体系。建立了覆盖养殖前、养殖、运输、销售、加工、分销及市场全产业的肉类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养殖前控制点为农场输入饲料、肥料、农用与兽用化学品、供水等物资无污染、可追溯,要达到食物链的使用标准,可追溯其供应处或产地,如谷物和饲料供应商要执行HACCP。养殖控制点为食物链无污染、建立所有输入物资和输出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全部牲畜得到合理的照料和供养,如强制实行牲畜电子贴标系统。运输控制点为牲畜完整性、识别、生物安全管理,如应用国家畜产品识别系统(NLIS),被广泛应用到整条供应链,牲畜从出栏到进入农畜市场、加工厂或活牛出口站,都能得到全程追踪。销售控制点为生物安全、牲畜识别、动物福利。加工控制点为获批准的质量保证制度、核查、动物福利,肉类加工厂需要有经营许可,由州级食品监管机构批准,出口企业还要到国家农业部注册,要报批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计划书和质量安全保证书,所有企业必须遵守澳肉类与肉制品卫生与运输标准,对工厂的设计和建造均有严格限制,产品规格要以《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为准,国家农业部和各州食品监管机构每年组织年审。分销及市场控制点为可追溯性、完整性,肉类和肉制品分销或进入市场过程中必须维持产品的可追溯性、完整性,如罐头和宰后的酮体等出口商品从厂商转运到另一厂商时,要持国家农业部统一颁发的肉类运输证,需注明出货与收货厂商名称、产品质量及规格明细,出口商品还需到农业部办理达到澳大利亚和进口国双方标准的卫生证,卫生证信息均存储在农业部中央数据库。

(五)支持肉类技术研发。澳大利亚在国家、州、行业、企业各层次开展了肉类产业技术研发,相关主体根据产业需求和市场变化确定科研方向,国家或行业给配套支持。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是澳最大的国家科研机构,有5000多名员工,资产规模超过2000万澳元,年经费预算10亿澳元,其中45%的经费来自财政,55%经费从行业以及技术转让和合作中获得,是澳最大的专利持有机构,研发的技术既可以转让,也可以产业化,有314个商标,获得的收益再投入科研;农业食品部门是这个组织最大部门,有1100多员工,年经费预算2.5亿澳元,分布在各州26个分支机构,致力于农业食品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研发,其中肉类产业研发是主要方向,相关分支机构分别开展小企业、其他机构难以承担的大研究项目、加工机械装备和加工工艺研发、转基因技术和微生物污染的研究、以及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和肉类产业可持续性等软课题研究。州一级政府根据本地优势资源也有相应的研究机构,一些行业团体为满足肉类加工企业需求,也支持开展技术研发,据了解一些大型企业设有独立的研发机构,政府、行业均有资金支持。

相关建议

对比我国肉类产业,规模尽管很大,猪、牛、羊等红肉产量6600多万吨,其中牛、羊肉产量分别达到700、400多万吨,但肉类产业总体管理水平、档次质量和供给消费等与澳还有很大差距。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肉类食品的消费结构面临重大的调整变化,牛肉是作为红肉中的优质蛋白,其消费将快速增长。据国际预测,我国中长期牛肉需求强劲,2020年消费总量将达到800多万吨,国内供应量将占到总消费量的70%;中产阶层将是消费进口牛肉的目标群体。为适应我国肉类消费升级,学习借鉴澳肉类产业经验,促进我国肉类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导。引导肉类产业在畜牧主产区合理布局,建立健全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供应链体系,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发展原料基地,提高肉类原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积极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开发生产多品类、高品质的精细化分割产品和调理预制食品,结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衔接紧密的肉类仓储(冷链)物流体系。

(二)加大行业监管力度。进一步强化肉类行业管理相关部门分工,明确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管理权责,完善肉类生产全产业链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对制定或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标准规范要开展风险评估,既要考虑监管需要,还要考虑对经济的影响、行政成本等。建立健全从畜牧生产食物链等投入品、养殖过程、健康及防疫、加工分割、包装、仓储、运输流通、销售乃至到消费者餐桌的肉类产业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对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过程进行全程控制。支持肉类加工企业做好HACCP等管理体系认证的同时,还要对企业日常执行落实相关制度、标准规范加强监管,防止走过场。

(三)积极培育行业服务组织。围绕肉类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代表肉类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各类主体的行业协会、商会、联盟等行业服务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向政府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协调或参与法规政策、标准规范的制订,开展行业自律。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方式,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明确要求、责任、义务,委托行业组织进行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行业准入、法规标准执行落实、原料管控、技术研发、质量安全管理、市场营销、人员培训等方面发挥专业化作用。

(四)鼓励全产业链发展。引导肉类加工企业有效整合产业链各种资源,以发展提高肉类加工质量效益为核心,推进产业链前延后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强与原料生产环节融合,发展原料基地,确保原料供给安全稳定;加强与仓储(冷链)物流的融合,发展直销、配送乃至餐饮,确保肉类产品产销紧密衔接,生产与市场配套。

(五)支持全价值链开发。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技术研发,农业及食品行业相关科研专项及资金安排,要将肉类产业价值链技术研发作为重点方向,支持科研单位和肉类企业全价值链开发。统筹肉类产业科研力量,加强价值链技术研发、配套、集成,推动肉类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工艺、产品的研发、推广,加快建设一批肉类加工技术集成基地。

(六)引导企业“走出去”。为应对国内牛羊肉需求快速上升,但牛羊成本持续提高、养殖生态承载力较弱的情况,鼓励国内肉类企业走出去,利用国外资源,发展牛羊养殖和加工。目前,国内中高端牛肉消费对澳认可度高,随着中澳自贸协定实施,7-8年后降至零关税,利用这个契机,引导企业走出去到澳发展肉类产业,以备国内消费之需。

(七)加强中澳肉类产业合作交流。澳方相关机构非常看好中国肉类市场,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中澳间政府、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和企业在肉类产业的合作交流,重点在肉类质量安全、技术研发、产品贸易、市场开拓等,如肉类产业全程追溯体系建设、全产业链标准制定、牛肉产地生物(基因)鉴别及打假、牛肉评级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依托两国科研机构或行业组织举办肉类专题性国际或双边会议,建立科研机构专家互动研发机制。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