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云南实践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郝 娜 字号:【

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是草原资源大省。作为南方草原面积第二大的省区,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这大自然赐予的天然财富?自2011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来,云南省因地制宜,将纳入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范围的1.78亿亩草原合理规划,分类施策,筑起了一道草原保护的新屏障,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南方草地生态保护建设之路。

生态保护为抓手

“三元”结构筑屏障

据了解,云南有2.29亿亩天然草原,占全省面积的38.7%,其中1.78亿亩可利用草原纳入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范围。涵盖全省112个县(市、区),惠及近300万农牧户,全省2015年共发放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47915万元。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云南天然草原植被覆盖度达85.6%,草群平均高度24.7厘米,与2010年相比分别提高10.9%和10.6%。

云南省农业厅厅长王敏之介绍,草原生态补奖工作的全面落实,有力地促进了草原生态的持续改善、农牧民的快速增收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持续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推动了草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速了“粮、经、饲”三元结构的种植业发展步伐,提高了牧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了牧区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开启了草原休养生息的新时代。

在农牧民收入方面,2015年,云南省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资金4.7915亿元,通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农牧民可支配收入达8242元,比2014年增长10.5%。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强化配套技术推广,草原畜牧业得以健康发展,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2015年,全省新建牛羊圈舍200万平方米,完成多年生人工种草203万亩,种植一年生人工牧草313万亩。截至2015年底,全省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900余万亩,肉牛存栏1185万头,肉羊存栏1481万只,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48元,比2014年增长10.5%。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牧民不减收、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牧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畜牧生产转方式

草原注入新能量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与缅甸、老挝接壤,有天然草原面积263.1万亩,“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是江城这几年来探索出的一条“保草”新路子。江城县副县长伍忠德告诉记者:“我们采取了围栏封育、人工补播牧草、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等措施,减轻了草场压力,草原植被恢复显著,草畜矛盾也得到了进一步缓解,草原生态系统开始进入了良性循环。”

说起草原补奖政策的好处,位于该县曲水镇坝伞村的坝伞黄牛养殖场场主陶挎平滔滔不绝,“我申请了草原畜牧业生产转方式补助资金和牧草良种补贴,开办了黄牛养殖场,草原补奖政策让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明年我打算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将黄牛饲养数量增加到2500头。”据了解,该养殖场是陶挎平两年前靠着从集体流转过来的15000亩草场建起来的。“黄牛就是天然的‘管护员’,一些人工种植的牧草,位置偏僻,通过放牧清除杂草,不仅饲喂了黄牛,草原植被也得到了改善。”陶挎平说。

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省畜牧兽医局局长寸强向记者介绍,通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社会对草原的认知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一些农业企业开始涉足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显现。江城县海源牧业有限公司就是涉足草原保护建设的企业之一。据了解,海源牧业有限公司流转草原承包经营权11500亩,对天然草原进行改良、建植人工草地和推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舍饲圈养”等措施,有效解决了草原承包到户面积少、难于有效保护建设的问题。该公司总经理罗波告诉记者:“我们种草已有两年的时间,枯草期采取分区放牧的方式,缓解草场压力,并聘请了草原管护员进行草原巡查,光人工草地改造工程就花费将近200万元。”在云南,像海源公司这样的企业还有不少。把草场使用者的“责任、建设、管护”和“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科学合理地利用、保护和改良草原积极性,拓宽了草原建设的投资渠道,也增加了开发草原的投入,改善了草地基础条件,更有效地避免了超载放牧、抢牧混牧。

探索政策新机制

监理力量待充实

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推动下,云南省划定草原禁牧面积2731万亩,设立了禁牧标识牌,出台了一系列禁牧管理办法,禁牧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全省落实草畜平衡面积15069万亩,出台了草畜管理办法和草原载畜量核定标准,草畜平衡管理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

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虽让广大牧民受益良多,但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人员编制的缺乏、技术力量的薄弱、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管措施尚待完善等问题也给补奖政策的落实带来了困难。

据测算,云南省1.78亿亩可利用草原仅有7790名草原监理人员进行管护,平均一人监管草原面积将近23000亩,草原监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云南省草原监理站副站长尹俊介绍,云南省共有草原监理机构20家,在编人员136名,除此之外,还有7654人次不同性质和管理形式的村级草原管护员,村级草管员月收入300元-500元不等,“草原执法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充足,大多数县区并没有专门的草原监理机构,草原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的,缺乏业务知识的进修和业务能力的历练,这是云南草原监理工作面临的一个很大难题。”尹俊告诉记者。

虽然草原监理工作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但云南积极探索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新机制。寸强介绍说,云南省将在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中继续探索禁牧及草畜平衡管理长效机制和草原资源永续利用机制,把落实禁牧减畜和划区轮牧作为“十三五”工作的重中之重,尽快建立起省市(州)县(市、区)乡(镇)村五级草原监理体系,加大草原执法监管力度,继续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减畜不减肉”的要求,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合理利用已建的养殖基础设施,积极探索在不同草原类型建立适宜的放牧方式,放牧强度和舍饲饲养方式,并利用信息技术,将互联网模式与政策相结合,探索“互联网+草原补奖政策”的便民、高效的审核和资金发放方式。“我们通过不断地实践,为今后继续推行草畜平衡、划区轮牧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实现草原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奠定了基础。”寸强表示。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