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京津冀 三地一盘棋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毛绪强 字号:【

12月9日,首届京津冀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本次活动以“对接优势资源,推动京津冀农产品市场流通”为主题,目的在于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推动建立统一顺畅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促进区域农产品产销衔接,加快培育农业品牌。

活动现场,来自农业部门的主管领导与业内专家就如何打造培育农产品品牌、完善京津冀市场流通体系等方面做了发言及交流,为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突出重点 推动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

——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

张玉香指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区域内联系不断加强,力度不断加大,三地现代农业也步入了加速发展的新时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农业部要求,三地农业部门要深入探索大胆实践,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大力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充分挖掘京津冀三地的要素禀赋,发挥河北大农业优势和京津发达地区大都市经济优势,坚持创新引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着力在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在打造优势特色农业,扩大有效中高端供给方面下功夫。要大力加强产销对接,协同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京津冀人口密集,无论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保障京津农产品供给、打造生态宜居环境,还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缩小城乡差别,都需要把农业放在协同发展的突出位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要进一步明确农业功能定位,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使农业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为此,张玉香提出了四个协同:

推进产业协同。按照总体规划,坚持“稳粮保菜、扩特强果、优牧精渔、加工提质、休闲增收”的思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品牌化,构建服务大都市、互补互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切实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推进市场协同。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建立现代流通体系,着力推动形成三地长期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做好京津冀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这篇大文章,要积极构建集散结合、产销对接、冷链物流贯通、信息畅通的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同时,适应京津高端消费人群需求,积极通过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方式,加快构建产销衔接的农产品“互联网+”流通网络。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鼓励农业企业跨区联动、共创品牌、共赢市场。

推进科技协同。京津冀尤其是北京的农业科技资源集中,国家级科研单位、高端人才、先进科研装备条件聚集。要共同构建开放、畅通、共享的科技资源平台,建立工作、项目、投资对接机制,围绕国家科技战略部署和重大科研专项,组织开展农业科技的前沿性、应用性研究,抢占科技制高点,依靠科技引领促进现代农业协同发展。

推进绿色生态协同。加强资源保护,推进农业绿化,建立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净化产地环境,全面改善区域农业生态、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联合执法等方面交流合作,健全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建立京津冀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三地统一追溯,分类管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加快京津冀农产品市场流通

推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国家战略。当前,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同步推进农业协同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市场一体、城乡协同的发展新格局,对于确保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顺利实现意义重大。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近,唇齿相依。”唐珂介绍,近年来,三地合作不断深化,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京津冀各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区域内生产要素流动日趋活跃,农产品市场连接更加紧密,推动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一体化发展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针对当前如何加快构建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推动三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唐珂提出需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

优势互补。北京、天津具有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了以现代种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流通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河北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是京津农副产品的重要供应区和生态屏障,具有区位、土地、劳动力优势,积极发展基地型、生态型现代农业,形成了粮食、蔬菜、畜牧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各地要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克服行政辖区惯性思维的束缚,自觉把工作放在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

优势集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为重点,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品牌为引领,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品牌企业集聚,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协同发展。协同京津冀,三地一盘棋。要步调一致,齐头并进,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推进市场、产业、城乡、体制机制协同发展为重点,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分工协作,探索协同推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的新路径,促进流通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产业功能有序转移和有效承接,以市场建设带动区域内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发展,实现区域农产品产供销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合作共赢。三地要加强协同合作,探索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不断优化农产品流通一体化政策环境,强化组织保障能力。促进农业资源要素和农产品流通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更有效地实现市场优化配置,合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天津北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心建设,强化河北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提升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努力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利益相连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新格局,为农业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

唐珂强调,下一步,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将着力从农产品市场建设、产销衔接、品牌塑造三个方面推动京津冀农产品流通协同发展。

媒体携手

共同参与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大合唱”

——中国农村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王太

王太认为,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间,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存在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先天条件,农业协同发展有着巨大潜力。

王太强调,推进农业产业、市场、科技的协同协作,推进三地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城乡协同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高效利用,促进京津冀农业共同大市场的形成,提升京津冀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水平,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多方参与,多措并举,持续发力。

“畅通信息是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中新闻媒体的作用必不可少。媒体联系面广,信息采集和发布能力强,要为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舆论环境,要为京津冀农业产业和市场建设以及产品流通提供信息服务。”王太表示,作为农业部直属的媒体单位,中国农村杂志社有责任也有优势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一方面杂志社要利用好自己媒体的《农村工作通讯》、《农村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周刊》等8种期刊,以及杂志社新媒体“中国农村网”、“微观三农”微信公众号和“三农头条”APP等移动客户端,报道好农业协同发展的进展、成就,沟通资源、资金、技术及产销信息,架起一座农业信息的桥梁。

另外一方面,杂志社也要联合其他媒体单位,联系其他新型媒体,共同参与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大合唱”,传递各类信息,介绍相关知识,讲述品牌故事,搭起一座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沟通桥梁,为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贡献出媒体的力量。

全力创建农产品流通协同发展体系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

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龙头企业,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发展中始终彰显集体性质,体现时代要求,关注民生、民情,把切实保障首都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作为首要任务,同时也为全国农产品的大流通、大繁荣贡献力量。2015年新发地各类农产品交易量1510万吨,交易额606亿元。国家统计局统计,新发地的交易额连续15年在同类市场中名列第一。

张玉玺介绍,近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下,新发地积极落实号召,与时俱进,加快内升外扩的步伐,加快农产品品牌培育、推广力度,加强农产品流通等,增强协同发展能力,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为构建环京津冀一小时农产品物流圈积聚力量,再添新火。

“实际上早在数年前,我们就制定了内升外扩的规划,在河北设有果蔬交易大厅、大型智能冷库等项目,作为北京本部的市场供应基地,分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加本部的调控功能,两地将实现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张玉玺表示,为了更好地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新发地市场在河北张家口、廊坊、保定、承德等地建立百万亩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目前北京新发地市场每年1500万吨的农产品交易量当中有超过20%的货源来河北省,设有葡萄专卖基地、猪肉供应对接,还将加强天津港口沟通合作,加快农产品高效流通,将更多进口农产品引入北京。

新发地市场与河北、天津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有着稳定的合作关系,有着协同发展的共同目标,张玉玺表示,在未来发展中,新发地市场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加速市场的调整升级和共同转型,打造以果蔬经营为主的全市型农产品配送枢纽,在推动京津冀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方面,新发地也将积极响应落实国家号召,严格按照北京市政府有关要求,主动作为,勇于创新,全力推动京津冀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