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情怀和故事,中国水果品牌的根本出路在哪里?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神农岛 字号:【

  近年来,各地水果滞销信息层出不穷,国内水果市场面临国外水果的挑战和生鲜电商兴起的新环境。为了打开新局面,水果品牌商纷纷将视线投到了品牌故事与文创上,希望以情怀和故事打动消费者。然而事实上,情怀和故事引起共鸣来促进购买对水果品牌来说,只是一种营销的手段而非根本。那么,打造中国水果品牌化的根本出路在哪里 ?

  继褚橙风行互联网之后, “柳桃” 、 “潘苹果”等互联网水果纷纷亮相,但除了褚橙保持了较稳定的销量, “柳桃”和“潘苹果”等依靠名人效应的农产品相继折戟互联网,这说明了没有过硬的产品,只靠情怀和故事只能成为营销热点,而非成功的生意。

  质量是命,品质永远是最重要的根本事实上,我们总在反复强调一个概念,对于食物而言,好吃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围绕品牌讲故事、做情怀, 没有品质作为基础, 永远是“水中月镜中花” ,对于消费者而言品质才是最能吸引他们的东西,而故事和情怀只是促进他们购买的手段。

  89 岁的褚时健今年做了一个决定 : 砍掉 3.7 万棵果树。原因是去年网上销售的褚橙遭吐槽,消费者都抱怨橙子个头小,口感不如往年。褚时健听外孙女和外孙女婿说后“心里着急得很。 ”在有关媒体公开致歉后,他自己好几晚没睡好觉。

  果农们都说是几场密集的大雨导致,农业靠天吃饭,哪家没有大年小年 ? 但褚时健认为果农和技术员们是给自己找台阶下, “我们天天和土地打交道,自然知道大年小年,但消费者哪里知道 ? 人家真金白银掏了,产品就要物有所值。 ”

  砍掉 3.7 万棵橙树,让 1.5 米株距增加到 3 米,面对不减反增的雨水,采取了剪枝、伐树、调整氮肥比例等手段,保证充足的阳光和流通顺畅的空气。去年平均 8 个橙子一公斤,今年褚橙基地做到了 5 个一公斤。而且因为在肥料上做了磷和氮的调整,果子的甜酸比也更合适口感。砍掉 3.7 万株树,就是砍掉约2000 吨果子产量。就是砍掉两三千万收入。但没有谁出声,因为,质量是褚老板的命。

  标准化是品牌发展的保证

  在与许多触电新农的接触中,大家经常提到的一个痛点,就是农产品的“非标”问题。

  农产品标准化包括两个方面,外在和内在的。色泽、 形状、 大小等外观达到一定标准、 统一, 是外在的。

  质量主要反映的是产品的内在标准。有没有标准的一个表现,就是看有没有做到量化。

  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在生产端已经高度标准化。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特性试验,到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标准。

  农民种西瓜,用什么品种、何时下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何时采摘,都有严格规定。上市出售的黄瓜,它的长短、粗细及弯曲程度都必须符合标准。

  同样是种葱,日本农民从品种选育到不同生长期都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工艺,使得每棵小葱长短、粗细如同“克隆”产品一般 ; 同样是栽种葡萄,日本一平方米只允许结4串葡萄, 每串400克, 每颗葡萄重12克;同样产黄瓜, 他们要求瓜直及长度一样、 颜色基本相同。

  日本所有农产品都要按一定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鱼虾是以 “条” 为计量单位 ; 梨、 苹果多以 “只”为计量单位 ; 大白菜、包菜以一棵或半棵标价。在市场上见不到以重量单位计价销售的蔬菜水果。而那些未达标的农产品不允许进入市场销售,而是用作加工原料。

  我国发展的标准化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标准缺失。

  由于农产品在地域、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等各个环节的差异性和产品本身的多样性,致使农产品在生产环节没有完善的标准体系,农产品生产投入品、农药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辅助材料等真正具有标准意义、发挥行业标准作用的标准规定也不多。

  二、社会层面标准化意识淡薄。

  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很多农户对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并不积极,一些规模农业生产主体虽然具有一定标准化生产能力,也未能完全将产业标准有效地融入生产环节 ; 农产品消费环节,更多的是凭生活经验来关注超市或者经销商提供的产品保质期和包装上反映出来的信息及价格等因素,对产品本身的相关标准无法甄别,也不太关注。

  三、推行标准化建设的力度还不够。

  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强力推动。然而,在主管环节的推动力度还不够。在一些产品的监测监管环节对于推动标准化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在一些产品的检测检验过程中,产品实行检测检验少,监测结果超标或者达不到标准的也少,因为检测不达标而受到处罚的案例更少。这种情况,更加弱化了产品的标准化建设要求。

  我国水果产业的出路,归根结底,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在火热的互联网农业,品质问题与标准化问题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想要让我们的品牌更有竞争力,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是关键。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尤其需要更具竞争力。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