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探寻共赢路径——太和县创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徐功学 字号:【

为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安徽省开展了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活动。太和县自2013年6月创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以来,致力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围绕合作社、家庭农场贷款难、生产成本高、农产品营销手段单一和农业劳动用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胆创新,并探索出了一些破解之法。

开辟贷款担保新路径

2014年10月11日,太和县农委、县国元保险公司、县农行三家共同签订了三方协议,由县农委推荐,县国元保险公司担保,县农行放贷,为家庭农场提供保证保险贷款。实质内容有36个字,即“农委推荐、国元担保、农行放贷、固定利率、政府贴息、风险共担、总量控制、一年一定、对象限制”。保证保险是国元保险公司设立的一个新险种,专门解决家庭农场贷款无担保问题,在县农委的推荐下由他们来向县农行为家庭农场贷款提供担保,年收担保费为贷款额的2%;县农行在县国元保险公司的担保下,以不超过央行同期基准利率120%的贷款利率进行放贷,单笔贷款额300万元以内,全县年贷款额控制在1亿元以内;实行风险共担,县财政按贷款总额的20%缴存风险保证金并设立专户,当还贷逾期率超过2%时叫停,县农行绝对免赔率20%,县国元保险公司赔付率120%,不足部分从风险保证金专户支付;对按期还款的,政府给予50%的贷款贴息,对逾期不还的,贷款利率上浮25%;试点仅限家庭农场,期限为一年。目前这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已为14家家庭农场办理了保证保险贷款2226万元。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人人喊难的时候,太和县通过试点,找到了突破口。

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无缝对接

2014年5月,太和县124家从事粮食种植、农技服务和农机服务的合作社,在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的牵头下,以其在全县31个乡镇所设的43个“小麦储兑所”为基础,发起设立了“太和县共赢粮食产业联合体”,开展了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联合互动。

在产前,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利用已经流转的土地,作为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的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所需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由联合体统一招标,集中采购,按中标价供给。在产中,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所需的技术服务、植保服务和劳务服务,由联合体统一调度,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专业化服务队伍,服务收费明码标价。在产后,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订单收购联合体成员的小麦,并开具小麦存单,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的小麦存单可以用来兑付农户的租金、生产资料、面制品、食用油、现金等,如果什么都不兑换可以作为粮食储蓄参与分红,有短期储粮和长期储粮两种分红类型,农民和联合社成员单位均可参与。

通过联合,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实现了三方共赢。一是,农户把土地流转出去,不仅可以获得每亩1000多元的租金收入,而且通过田间作业等,每年可获得5000元以上的工资性收入,如果农户自己生产的粮食存入联合体,存粮还可以获得相应利息,取粮、取面、取油、取挂面、取化肥任意选。二是加入联合体的成员单位可以进行生产资料、资金、技术、植保、机械、运输、仓储等方面的互补,从而都能够获得专业化服务。2014年联合体成员流转土地35000多亩,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0000多亩,统一招标采购400吨小麦种子、1000吨化肥,其中种子每公斤比市场价便宜1元,化肥每公斤比市场价便宜0.6元,直接为联合体成员节省成本100万元。三是牵头单位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在“共赢粮食产业联合体”的运行中,不仅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同时还可以安排专用小麦的生产和加工,以此树立企业品牌形象。联合体成立以来,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为农户代储小麦15351吨,直接为农户减少粮食损耗1200吨以上,减少损失300万元;储粮户每年每吨小麦分红120元,已经直接分红180多万元。联合体运行以来,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力,目前成员单位已发展到450家。全县与联合体并行的还有“徽太”、“徽合”、“徽渔”、“泰郭”四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打造立体销售网络

2014年,太和县徽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太和县阿龙农民专业合作社、太和县雨田家庭农场联手打造了网上“阿龙哥商城”,实现了农产品网上销售、实体店销售、终端配送三位一体,打造电子商务营销五合一。

O2O模式营销。利用线上营销和购买,带动线下经营和消费。通过打折、提供信息、服务预订等方式,把线下实体店的消息推送给互联网用户,从而将他们转换为自己的线下客户,将获得客户的方式从线下变到了线上,线下客户的渠道仍然保持畅通。订单在线上产生,每笔交易可追踪,让企业食堂、学校食堂、乡镇食堂以及餐饮酒店等在线上选购心仪的农产品,再到线下交付体验。食堂和餐饮单位无需再雇佣买菜人员,只要轻松用鼠标和手机提前一天下单,生鲜和蔬菜将在指定时间内准时送达,不仅价格透明,而且节省了买菜人员和工资。客户线上购买,同城一小时内线下配送到位。目前,阿龙哥商城有两个国际一级域名网站(www.alongge.net、www.alongge.com.cn),开发的有手机APP客户端软件。网站自建设以来,已发展注册会员2000多人,月销售额稳定在30万元以上,食堂餐饮类客户的客单价为312元,零售的客单价为87.6元。同时,通过对客户喜好、销售数据的分析,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

B2B电商(中间商)营销。将阿龙哥商城的农产品,通过阿里巴巴、速卖通两个B2B中间商网站进行网上分销;突破地域限制,同时将代理商与产品进行信息化、数据化管理,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通过阿龙哥农产品商城B2B网站,太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往全国各地。

B2C电商(零售商)营销。借助高知名度、高点击率和高流量的第三方平台邮乐农品网站,设立了阿龙哥农产品旗舰店;聘请了懂得网络营销、熟悉网络应用、了解实体店运作的网店管理人员;充分利用自己实体店资源、仓储系统、供应链体系、物流配送体系的优势,及时丰富产品类别,向着信息双向沟通、交易灵活方便、物流配送快捷、成本低廉高效的方向发展。

C2B模式开展订单生产。以消费者为中心,根据消费者自身需求,发挥合作社基地优势,利用阿龙哥商城、淘宝、阿里巴巴、微信等渠道,以定制、众筹等方式,开展“柔性化生产”,为消费者定制产品和价格,彰显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样合作社通过以销定产,降低了库存和流通成本。

微营销。通过阿龙哥商城、QQ交流群、微信交流群、网站,建立一个网上买卖者群体。目前“阿龙哥农产品”微信公众号已经发展粉丝3000多人,每日推送信息浏览量均过2000人次,通过不定期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与顾客之间的互动,降低了宣传成本。目前已基本实现微信后台与网站后台对接,顾客可直接通过微信购买阿龙哥商城农产品,使购物更加便捷。

由雇工制向承包制转变

截至2015年5月,太和县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700多家,经营规模大都在300亩以上,较大的在5000亩以上,他们的劳动用工基本上实行的都是雇工制,在雇工人员中又分为常年性固定用工、季节性临时用工、管理用工和勤杂用工,以2000亩地的粮经间作生产雇工为例:常年性固定用工需要40人,每人年标准工日200个,需要8000个工日;季节性临时用工80人,每人标准工日30个,需要2400个工日;合计10400个工日,每亩5.2个,每个工日按50元计算,亩均分摊雇工工资260元,再加上农机手、管理人员和看门、做饭的年工资总额不低于30万元,合计雇工工资亩均在400元以上,并且还在逐年上涨。

雇工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很头痛的一件事,因为问题的关键还不只是雇工工资标准的攀升,关键是雇工与雇主为了各自利益,有着不同的想法。雇主想着降低工资标准、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要求雇工干活认真负责。事实上雇工的想法截然不同,因为雇工是拿着工钱在为雇主追逐利润服务,自然不会像干自己的活那样付出。因此,雇工很难完全配合雇主,除非是让雇工意识到种的是自己的地,打的是自己的粮,才会在不受监管的情况下,尽心尽力去做。

然而如何实现呢?太和县各类经营主体在租赁土地经营的基础上,对雇工制与承包制进行了比较,并且逐步由雇工制向承包制转变。

将雇工工资与产量挂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雇主统一支付租金、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供给种子、统一配备基础设施及农机具、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销售,除此之外的施肥、除草、喷药、搬运、装卸、杂工等,全部按工段(面积)雇工承包到人,雇工工资在农作物收获时结算,与产量挂钩,平均单产作为雇工基本工资核定的标准,上下按比例浮动,雇工多劳多获,多产多得。

将雇工工资与生产标准挂钩,实行一事一议承包责任制。比如恒进家庭农场:玉米播种承包,只包工不包料,每亩雇工工资包干20元,先确定玉米播种的标准和要求,行距65厘米、株距25-27厘米,缺苗率5%以内,施肥每亩50-55公斤,出苗整齐并达到约定标准经验收后兑现雇工工资;红薯地拔草也是如此,每亩包干50元,标准是草棵不能超过红薯苗的高度,每月对拔草情况验收一次,双方签字确认,作为兑现雇工工资的依据;红薯收拾、分拣、装袋,每亩70元,运输入仓每袋1元,要求摞好、方垛、11个高,验收后付款;小麦播种每亩15元,防病治虫每亩8元,均有验收标准和监管验收责任人。太和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工正在由大呼隆式的雇工制逐步向班组式的承包制用工转变。

(作者系太和县农委党组成员)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