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老手艺,应体面地走向市场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杨 迪 字号:【

传统手艺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归功于《长江日报》近期的一篇关于武汉黄陂木匠黄道正的报道:黄道正曾经是方圆几十里手艺最好的木匠师傅,几代人的积累让他能够做出非常复杂、精细的木制品。然而这些年来,他的手艺却面临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即便如此,黄道正依然执着又小心地保留着自己的那份骄傲。家里一代代传下来的几十首做木匠活儿的口诀、打油诗,66岁的他依然背得麻溜儿。

其实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都存留着一些有关乡村手艺人的记忆。随时都可以调出来萦绕耳畔的吆喝声:“磨剪子嘞,戗菜刀……”在我出生的那个中部小城,这曾经就是家旁边最繁华的那条街巷里最有特色的声音。在家乡城市那匆匆忙忙的岁月里,乡村手艺人或是为了生计,或是惯性的执着,或是为了祖辈传承,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那份“匠心”。木匠、磨刀匠、钟表匠、修鞋匠……他们精工细作,用心打磨,成就了一个个精品,滋润了人们的生活。然而时代变迁,城市迅猛发展,高楼大厦取代了狭窄小巷,乡村手艺人也变得青黄不接,渐渐消失在了街巷中……

传统手艺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但随着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到来,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受到冲击,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土壤与环境也逐渐瓦解消失。而工业社会的手工艺品不再依靠手工作坊,既然“规模化”和“批量化”的生产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精工细作”的传统手工艺在某种程度上也只能退居后舍。现如今,传统的老手艺人多是在乡村,收入较低。而对于乡村的大量年轻人来说,既然外出打工可以挣到更多的钱,便不会有人想要学习这些精工细活的手艺。加之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加追求高效率,匆忙中也无心去学习那些费时费力的传统手工艺。如今一些乡村传统手工艺品的功能也已转变为观赏、收藏,实用性的大大降低又进一步萎缩了乡村手工艺品的市场。

据2015年《中国传统手工现状调查》,我国86%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分布在农村、近7成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近6成尚未找到继承人、近7成受访者对传统手工的学习意愿不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我国传统乡村手工艺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普遍堪忧。

乡村老手艺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符号,是乡土记忆的承载,是乡村生活的温情见证。在时代的浪潮中,它们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但这其中,仍然不乏许多值得保留、也应该保留的内容。庆幸的是,近年来许多地方也加强了对乡村老手艺的保护挖掘和整理。

然而,要想将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不能只靠摇旗呐喊,也不能只靠政府的信心和决心。乡村手艺人也要适应时代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从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中汲取灵感,创新出贴近生活、更加实用的手工艺品。除此以外乡村老手艺还要和市场相连,用市场的力量培养工匠精神得以生存的土壤。手艺有了市场,技艺就会变得更加体面,也就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也只有这样,乡村老手艺才有传承下去的动力和载体。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