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咕噜”是贵州一个苗族村寨的名字,“跳月”使人想起水一般的月光还有盈盈如月的女子。因而这个美妙的词组就容易让人生出很多丰富的联想来。
天空流火,太阳给田野晕一层古老的光芒。夏日的风,把火辣辣的阳光和四野的芳香一同灌进车窗,车里一帮写字和摄影的人们并不疲于山路的颠簸,眼睛贪婪地吸收着大山无尽的绿色,陶醉于乡间迷人的美妙。体验着城里没有的质朴与清纯。
大大小小的村落如棋子般撒在一方方深深浅浅的绿野里,故有“咕噜十八寨”之称。这里的人们以“喜鹊苗”自称。我不知道“喜鹊”一词是否来源于咕噜女子身上那类似喜鹊羽毛颜色的衣裙,抑或是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快乐开朗的性格?光“喜鹊”这个名字就能让人生出一种好感。这里的女子是迷人的,勾人眼球的不光是她们姣好的面容还有她们身上的盛装。我惊诧于咕噜女子的聪慧和灵巧,一块极平常的布经过她们手中的针和线就成了一袭漂亮的百褶裙,就连一方头巾,她们也是千针万线细细点缀,衬托出无限风光。
“跳月”,是此地苗家的一个传统。在有月亮的夜晚,芦笙成了一种美妙的语言。每当熟悉的芦笙响起,灯下绣花的姑娘会闻声而起,穿户踏月朝那发出音响的地方奔去……他们的情歌让山村的月夜有了一种诗意的浪漫。
“啊!月出皎皎,月出晶晶。洛呀各尼各格尼,一双双亲亲密密的是情侣……”月光下,悠悠的情歌响起,这是姑娘和小伙子们收割爱情的季节。
二
走进咕噜苗乡,感觉是走进了一段厚重的历史。
那轮凝结了五千年文化的月亮,滋生过无数或美好或悲戚的故事。如今, “咕噜跳月”已不再是单纯的男女之间的求偶和祭祀,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早已不像他们的父辈,要借助跳月来挑选自己的意中人, 村里的数字电视和电脑网络,使他们随时接纳着外面的精彩。跳月还有着另一种感恩:身居大山深处的苗族后裔,他们的远祖历经战乱的痛苦一路颠沛,跟随着月亮至云贵高原,这里的林深厚土养育了他们,他们将月亮视为神灵和崇拜的图腾。
绿地上,身着青色长衫的长者们庄重而肃穆,苍老的面容烙印着高原特有的铜色,他们对着那轮高悬于木杆上的图腾举起了酒碗,以一种祭奠的方式感恩上天的赐予,表示对苍天的敬畏。歌声如天籁从远古袅袅而至,男人们吹着手中的芦笙,悠扬的曲子从他们的芦笙中流出来,像一条古老河谷中奔腾的小溪。我没有见过如此庄重的祭奠,也没听到过如此古老的歌谣,感觉那是一个民族遥远的历史。
山坳里,一支关于月亮的古老歌谣在跳月场中响起。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银色的光,还有珠宝的光。紫色的铜鼓透着庄严肃穆,悠悠的月亮古歌伴着浑厚的芦笙,诉说着一个山地民族对生活的希冀、对生命的热爱。看似简单的舞步,单一的动作,其实隐藏着一个民族厚重的文化与传承,是千百年来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情。
三
女人和月亮永远都是一个美好的童话。
跳月场上此时已是一荡拂动的水。女子们甩动着手里的方巾,银饰在阳光下灿烂着,她们甩动方巾的过程腰身也在柔柔的舞动着,其间一种美也就自自然然地展现出来,捧着芦笙的小伙子在围着自己心仪的女孩盘旋跳跃,此时一种情愫也在两人的心里滋长蔓延。等到再下一次的跳月时,就该是媒人上门提亲的日子了。苗家小伙子直率而热烈,只要是看上了哪个姑娘,他会毫无顾忌地围着她吹着芦笙,或是牵了女孩的手走到树林的深处,体验着青春的甜蜜。
欢乐的涟漪撩拨着观看的人群,中央民族学院来支教的几个小伙子早就跃跃欲试,加上小罗书记那富于煽动的语言:“后生们,还等什么,上呀!”于是分不清是谁先牵了谁的手,也不知是谁先领的头,一忽儿都涌上去,随着鼓点的节拍跺着脚,摆着手,嘴里还噢噢得叫着,也不知道叫的是什么,反正在那个时候你的情绪会不自觉地驱赶着你加入这个群体,你的情感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去宣泄。谁也不会在意你是否走错了脚步,转错了方向。女人缤纷的衣裙给周围染上了一层亮丽。鼓声与银饰的碰撞会让你忘掉一切的不快,在手与手的碰撞中,你感到了人与人之间是那样的亲近,那样的密切,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与自然,这不仅仅是因为身体的距离。
月亮走,时代也在走。如今,“跳月”已经超越了它本身所固有的地域传统意义,社会的变革,给它赋予了一种新的文化内涵,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只有置身于时代的大背景下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的光彩。
围着绿地中间用白石子镶嵌成的“月亮”,踏着脚下绵绵的草地,身边是漂亮健美的苗族姑娘,我弄不清这是一幅画还是一道自然风景,感觉有一种美妙在升腾。
这片古老的土地,盘亘着一个民族的根。苗族同胞每年都以这种固有的方式演绎着自己民族的历史,感恩月亮带给他们的兴旺与光明。走出山坳,我再次回眸,这里生活着一个智慧快乐的民族,它使我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让我生出一种敬畏和留念。
“咕噜跳月”——贵州高原上一道绝妙的民族风景,一张经典的民族唱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