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龙埂的小山村位于皖南靠近江西的一个山区里。村子不大,六七十户人家,青砖黛瓦,徽风徽韵,祖祖辈辈一直延续着的传统的农耕生活,平平淡淡走过了许多年。十九岁之前,我的生活就像村前的清水溪,从秋流到冬,又从春流到夏,波澜不惊。在一个溪水盈满河床的季节,我考上了大学,然后顺着溪水的流向走到了外面的世界。也像溪水一样,流走了就没再回头。在父母搬到省城和我一起居住以后,这些年我已好久没回去了。龙埂,渐渐地成为了一种记忆。
接到儿时伙伴九斤的电话,我觉得有必要回去一趟。除了故乡情结,还有一桩使命,九斤叫我写一篇《龙埂赋》。我在电话中笑,近年来写赋虽然是一种时髦,但基本上都是为一座城市,或是为一个行业、一处风景名胜在写,哪有为一个小山村写赋的?九斤说,龙埂就是风景名胜啊!拗不过,只得遵命,谁叫我和九斤是发小呢。
回乡的路总是比思念要长。当我的视线早早地缠上那棵古银杏时,九斤的喊声也适时地攀上树梢牵引着我。这棵古银杏树有些年岁了,距离龙埂村虽有一段距离,但每一个返回乡里的人总是把它当作一道门槛,走近它就等于到了家。尽管好些年没见,但给我的感觉依旧是那么苍翠,那么挺拔,那么深沉,如同一部村史,根植在故乡的土地上。与以前不同的是,银杏的根部围起了一道护栏,像是龙头山的萤石垒砌而成,简单的造型,自然成趣。银杏的旁边,同样是用萤石砌成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这棵古银杏的简介,魏碑字体,淡淡的绿颜和银杏风貌和谐相融。而在树的对面则是一块巨大的萤石倚路而立,极具象形的三个大字“龙埂村”狂草其中。
我说,村子还有一段路呢,怎么在这儿就竖起了标识?九斤说,现在的龙埂是一座美丽的庄园,林带、池塘、田园、溪水都是她的组成部分,我们的规划范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九斤把手一挥,像个设计师。我知道,九斤是村主任,说话有分量,不是随随便便的。于是,便怀着好奇跟着他向村子走去。
过去的土埂已悄然变成了水泥路,虽不宽,却清雅幽静。路两旁清一色的香樟树,估计是同一时间栽的,所以如刀裁般整齐。这个时节正是百花吐艳的时候,香樟的芬芳流淌在空气里,盖过了路外苗圃里的花卉,以及隔壁池塘里的清荷。隔着樟树,我看到一片片的苗圃,一片片的葡萄园。苗圃里的树种我多数认得,我不知道省城各大公园以及路边广场上那些金桂银桂、桢楠紫楠、白玉兰广玉兰是不是购自这里?还有许多的树种我叫不出名字,似曾相识,感觉很是珍贵。葡萄园则是统一的架构,整整齐齐的葡萄架,青青绿绿的葡萄藤,连地埂也是笔直有序,像是精心设计好的。
来到村头那口塘,忽地觉得走错了地方。只见近似椭圆的塘埂全用碎萤石铺成鹅肠般的花斑道,曲曲幽幽,凸凸凹凹。这些碎萤石我太熟悉了,村后龙头山上到处都是,怎么突然间全部垫到这里来了?不过真是恰到好处,镶嵌在这里确实比散落在山上实用。塘埂边的垂柳环塘而立,间隔适宜。不知道是不是因了这龙脉养分,这些垂柳烟色氤氲,婀娜婆娑,极尽风情倾向塘面。清清的塘水倒映着柳条,影影绰绰,有一丝动漫的味道。顺着柳丝晃动的波纹,沉在水底的白云飘过塘心的小岛,几只鹭鸟悠闲栖息其上。见此情景,我亦想坐在柳树下的石凳上,享受与鹭鸟一般的惬意。
我问九斤,这塘里原先的水花生哪里去了?满塘的污水哪里去了?塘埂上遍布的荆棘哪里去了?九斤笑,治理啊,这几年我们趁着建设美丽乡村的机会,花大力气改水改厕、治乱治污,不仅全村用上了自来水,而且统一建造了标准化的厕所,雨水污水分流,野塘清淤美化,让乡村老百姓的生活也像城里人那样,有个好环境,健康,舒适。
我惊诧。我以为建设美丽乡村只是一个目标,还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在山区和边远地区,没想到我的故乡早已绘制了蓝图,而且成为现实。
九斤问我,你还记得这口塘叫什么名字吗?我一愣,还真记不得。我疑惑地说,这塘好像没有名字吧?九斤说,没错,以前是没有名字,不过现在有名字了。你看——
我顺着他的指向,果然看到一块扁萤石上写着:柳烟塘。我说,现在起的?九斤说,是的。过去农村贫穷落后,这些和我们生活了祖祖辈辈的自然环境有许多就像穷人家的孩子一样,没有一个正正规规的名字。现在我们生活好了,所有的东西都该名正言顺了,我们要赋予生态环境一种人文情怀。我忽然想起柳永的诗句:“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风絮。”此名此景,真是恰如其分。
回龙埂,村后的龙头山是一定要去的。少时家里穷,十多岁就上山砍柴割草,除了家用,还挑到集市上换点小钱。最是喜欢春上竹笋冒头的时候,那些散长在坡上或是沟壑里的野竹丛,每一个雨后都会冷不丁冒出几个绒绒的尖头,大手指粗,筷子长,扳回家就是一碗好菜。大人们则是喜欢山上的萤石,青灰中夹杂着萤白,像矾,亦像白玉。虽不及玉那么值钱,但也是经常有人来收的。于是,农闲之时上山挖萤石就成了龙埂人的一门副业。只是这龙头山的萤石也不是随手可捡的,需要找,需要挖。那些年,龙埂村几乎家家备有挖萤石的工具,几年下来,龙头山被挖得大洞小眼,遍体鳞伤。
再登龙头山,忽觉找不着方向了。郁郁葱葱的树木从山脚一直绵延而上,抬头根本看不到山顶。走在清幽的山径,馥郁的植物清香扇动着鼻息,滚滚林涛带着风声掠过耳际,清脆的鸟声似远似近,林深不见其影。不见了开挖萤石的塘口和土坑,不见了砍伐后的裸露坡地,不见了荒冢野坟。九斤告诉我,龙埂村保护生态环境首先从龙头山做起。我们禁止采挖萤石,把过去的塘口和土坑全部整平植树,清理乱坟岗,开辟新茶园,保护好龙头山的植被,使其成为我们的后花园。
真是一处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天然庄园。我站在一处山脊往下看,整个龙埂村掩映在一片绿秀之中,很像是一幅水墨画,亦像是一幅摄影图。以白壁黛瓦马头墙为主元素的整体构件,再辅助以小溪、巷道等线条明显的自然景致,眼前的画面真是让人赏心悦目。
夜幕还没有完全拉开,科技活动中心门前的广场上,一群大婶大妈们就在路灯下跳起了健身舞,伴舞的音乐和我在省城居住小区广场上放的一样的旋律。真是不敢相信,这种城市里的时尚活动居然也延伸到了这里!忽然想起什么人说过的一句话:温饱问题解决了,再要的便是生活质量。
站在清水溪的石板桥上,我的心绪如同桥下“哗哗”的溪水。晚风敷贴着我的面额,清凉中透着故乡的温馨。有一阵清润的草莓香味顺着溪水从上流淌下来,浸透我的心田。而时隐时续的黄梅调随着悠扬的二胡声,一阵一阵撩拨着我的记忆。忽然生出一丝叹息,我的故乡居是如此的诗情画意,远离她真是一种失落。想象中,于这溪畔临水而居,再于侧屋建一书房,抬眼可望青山,俯视可见溪流,闲暇或倚窗阅读,或临帖挥毫。再于小室门楣书丹“醉溪轩”之类的字样,颜筋柳骨,岂不是风雅之至?
九斤很诚恳地对我说,龙埂正在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我们着重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几个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这次请你回来,就是想让你为家乡写一篇赋。说实在的,我们龙埂没有灿烂的历史,给你这个任务有点勉为其难了。
我说,历史是不需要人写的。龙埂诗情画意的今天,其实已经是一篇精彩的《龙埂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