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庆里红茶: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立顿”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高 凤 字号:【

“中国七万家茶企抵不上一个立顿。”中国茶企间流行着这样一句行话,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最会种茶的人在中国,最好的制茶师傅在中国,最会喝茶的是中国人,喝茶人数最多的也是中国人,然而,全球最大的茶企却在英国,茶文化做得最好的却在日本。我们常常在中国各地的酒店内见到最多的也是立顿牌小包装红茶,很少见到本土红茶。这不仅是中国茶企的隐痛,也是中国每一位爱茶人士的隐痛。知不足方可后进,当下不少中国茶企开始默默地从茶叶品质、文化、销路等各方面下苦功夫,向国际化进军。

春天里的茶园

阳春三月,广东省英德市横石塘镇积庆里村的红茶谷内高朋满座,2016年积庆里春茗会吸引了比上一年多一成的茶叶经销商前来参与发布会,主办方一天招待不完,干脆分两天举行。2013年,在全国203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实力的评估中,英德红茶品牌价值评估为10.88亿元,在全国红茶类排名中名列第三,紧随祁门红茶、正山小种之后,英德红茶主要以英红九号红茶最为知名。随着红茶市场的不断兴起,英德市这几年好品质红茶如雨后春笋般整体凸起。所谓后生可畏,期间有一些既有品质又有文化内涵的新品牌,在行业内迅速崛起,直追同品种老品牌。春茶开杯之时,记者来到了广东省唯一一个美丽宜居的红茶度假区,走访了广东省唯一入选“中国美丽田园”的十大茶园景观之一——积庆里红茶谷。

到了英德,当地人会告诉你,“我们英德最养人,多住几日。”英德何以养人,又能出好茶?这与英德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构成的洞邃水丰的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雨水、土壤环境等天然条件,使英德出产的红茶与众不同,茶汤红亮,香气高锐,甘美怡神,连英国女王都垂涎英德产英红九号的唯美独特,也因此一度让英红九号蜚声海内外,成为英国贵族才能享用的高端茶饮,英红九号红茶也一度成为广东省对外创汇的主打产品。

“在五六十年代,英德红茶有一段十分辉煌的历史,但在随后的八九十年代,英德红茶沉寂了一段时间。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对健康的诉求,英德红茶又开始持续走高,介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我们希望能在优良的自然环境里,培育出质量上乘的英德红茶,把真正的好红茶带给更多人。”英德积庆里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斌望着红茶谷碧绿如烟的茶园向记者讲述。

于是,诞生于2013年的积庆里红茶,虽刚满三岁,却借助着一流的品质和身后800年古村的茶文化背景,以及位于广东省连片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一带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品牌迅速成长。“积庆里走在同行业前面,我们不仅发展广东省内市场,在全国都有市场,经销商遍布全国各地,北到新疆、南到海南,目前积庆里红茶在全国有200多个专卖店,有1000多个专柜,市场占有率大。据本地大的快递公司的统计,积庆里红茶一年的茶叶物流量占到整个英德市茶叶发货量的一半以上。整个积庆里茶叶今年的产销量预计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今年全年的销售额大概可以达到7000万。”杨斌表示。

在红茶谷的上游,积庆里旧村的入口处,至今保留有一座宋代古门楼,800年的风霜雨露让石门楼变得斑驳沧桑,但门楼上横书楷体阴刻的“积庆里”三个字依旧苍劲有力,积庆里村民的祖辈们自宋朝开始就在这片土地上种茶、制茶。古门楼内侧沿小路耸立着一排爬满绿藤的拴马石,略显歪斜的拴马石见证了积庆里村自宋代茶马互市的兴衰历程。据悉,当初,积庆里人种植生产的茶叶经由马匹和人力一部分运到京城作为贡品呈上,另一部分则运往各个茶马司,以向少数民族换取马匹。宋人一定想不到800年后的今天积庆里村再次因红茶而引来无数宾朋。

有机种植,无尘生产

“人说茶是草中仙,日月光华入芽尖。”青山绿水间一位美女茶艺师的现场表演恍若把人们瞬间拉回了遥远的古代。在商品化的今天,很多茶叶虽味道好,却少了几分圣洁、灵气,更有媒体曝出有茶商为了茶叶味道香浓,肆意往里面添加香精。积庆里红茶近5000亩茶园,从种植到生产如何把好品质关?英德积庆里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斌在茶园内向记者娓娓道来。

“从生产环境上来说,积庆里茶园坐落在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边缘上,周边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整个种植区环境优良,茶园的灌溉水就是自然保护区内的天然水源浇灌,我们拿去检测,这一带的水源可以达到矿泉水的标准;肥料只用花生枯和牛粪等有机肥,从源头上保证了茶叶的有机种植;从生产环节来讲,整个积庆里制茶厂房有近2万平方米,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茶叶生产厂区之一,由于全自动化无法生产出高品质红茶,我们采用半自动化生产,整个生产过程采用无尘化标准生产,即茶叶生产全程不接地,所以积庆里红茶第一泡无须需倒掉可直接饮用;制茶工艺方面,在原有手工制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工艺,以此提高茶叶品质;从软实力方面来看,从顾问团队到制茶师傅,都是由专家和工匠型的制茶老师傅组成,根本上确保了茶叶的出品,所以积庆里红茶顺利通过了国家、国际上各种质量认证体系。”杨斌介绍。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山谷间的积庆里茶厂。只见分级处理好的茶叶经杀青后,进入揉捻、烘干环节,据说这两道环节特别考验制茶师傅的水平,由于每天的气温湿度都不同,茶叶揉捻、烘干到什么程度,全靠技能丰富的制茶师傅们来判断,制茶师傅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茶叶出品的高低。据茶厂一位负责人介绍,当下,随着英德茶商的兴起,有经验的制茶师傅变得十分稀缺。一名经验丰富的制茶师傅薪水可以高过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薪资。因此,积庆里茶叶有限公司特别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匠人”型人才在茶叶生产领域十分稀缺。

对此,积庆里茶叶有限公司还把茶叶和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在茶园内专门开辟了爱心茶叶基地,与扶贫企业和政府机构合作,助推扶贫事业。同时,全程协助当地贫困户种茶、制茶、卖茶来脱贫致富。不定期请专家来指导农户种茶,教给他们制茶的手艺,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从一产二产到三产

从积庆里春茗会发布会现场远眺,远处如绿浪般层层推去的红茶谷好像大山中有韵律的五线谱,头戴斗笠的采茶工们如同波动在音阶上的音符,成为绿浪中的点缀,眼前3000多亩红茶谷好似承包下了整个春天的美丽,自积庆里红茶谷被农业部评选为“中国美丽田园”,入选其中的十大茶园景观后,积庆里红茶谷成了景区,慕名而来的游人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茶园的道路上停满了挂有珠三角各地车牌的车辆。这为积庆里茶园从第一二产业顺利迈向第三产业做好了铺垫。

积庆里红茶谷位于乐广高速路口,距离深圳不到三个小时的车程,开车到白云机场50分钟可达。这对于到处是山地丘陵的英德市来说,能有这样便捷的交通环境,比较难得。在积庆里茶园周边又有仙湖温泉和仙桥地下河等已十分成熟的旅游资源,因此,积庆里红茶谷与这些相邻的旅游资源很容易就可以捆绑到一起进行营销。杨斌告诉记者,目前整个茶园的旅游项目已经进入建设时期,其中正在开发建设的旅游项目包括:民宿、木屋建设、农家乐旅游、户外拓展项目等。

未来积庆里红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要做万亩茶园。同时,在春茗荟上有业内人士设想,未来有没有可能以粤港澳为核心,使英德成为一个以茶产业旅游为主的知名地区。据悉,目前积庆里红茶谷每逢周末游人高峰时多达几千人。红茶谷旺盛的人气倒逼积庆里公司积极推进旅游项目的建设。杨斌坦言,“未来积庆里红茶谷旅游产业的收益很有可能会超过茶叶本身的收益。”

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立顿”

在积庆里春茗会上,来自中国酒店行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发出呼声,“未来五到十年,我们中国的酒店里摆放着的红茶有没有可能变成是英德产红茶。”这样的心声大概是每位中国茶叶人共有的心声。

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上世纪末一段时间,我国输欧茶叶出口快速增长,1998年达到4.2万吨。然而,自欧盟实施了新的农药残留限量检测标准后,我国输欧盟茶叶快速递减,2005年降至1.61万吨。2010年来,中国对欧盟茶叶出口始终维持在2万吨左右。另一个传统主销市场日本自实施食品安全法后,我国对日本茶叶出口量从2007年3.7万吨降至当前的1万多吨。而今,传统主销市场中的欧盟目前进口的茶叶主要源自肯尼亚,一方面是肯尼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少虫害无污染采茶期长,另一方面,肯尼亚很多茶园茶厂都由欧盟国家投资建设。近日海关发布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茶叶出口32.5万吨,同比上升7.8%,金额88亿元人民币。虽然总量在攀升,实质上,中国却没有真正意义上打开海外的高端茶市场,以华东地区重要的茶叶出口集散地宁波为例,2016年一季度,宁波市共出口茶叶7044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7.9%,但宁波出口茶叶的平均价格仅为每吨3848美元,每千克仅3.80多美元。其中,宁波市茶叶主要出口至非洲国家。从上世纪末,到今天,十多年过去了,我国茶叶在欧美高端市场仍显得力不从心。

回眼望去积庆里红茶谷,行行茶树中竖立着太阳灯杀虫灯和防虫板。华南农业大学一位茶学教授在积庆里春茗会的开幕式上为积庆里代言,“积庆里的茶叶种植是按照国家有机食品的标准进行操作,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农药和化肥,针对茶园里的病虫害,都是通过物理防治法进行防止。如太阳能杀虫灯、防虫板等。是真正的无公害茶叶,可以放心饮用”。这位教授还表示,积庆里红茶的销量在英德是最大的,品质也是最好的。

据介绍,目前积庆里红茶正在完善各种出口手续,已经给阿拉伯国家寄出很多样品,下一步将出口至阿拉伯国家,同时借助广交会等平台,逐步打开欧美市场。曾经的朝廷贡品即将涌出国门,向更大的市场挺进。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