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产品如何“七十二变”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新 华 字号:【

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至今,让农产品升值增效的深加工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我们的农产品市场一不缺技术,二不缺设备,三不缺资金,唯一缺乏的或许是农产品研发的想象力……

柑橘,现在不仅仅用来当水果、做糕点、饮料、果冻之外,还可能被制作成清洁类日常洗涤及美容产品等。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水果、蔬菜,被很多有创意的人摇身一变,成为了精美实用的畅销产品。

的确,农业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把原材料通过深加工,开发出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

一个柿子,可以有100多种吃法

柿子,是我们熟悉的水果。在柿子鲜果中化验的20种营养成分中,有2种和苹果相等,有12种高于苹果。在我国,稍有生产规模的柿子产地,也只有8个省区约50个县市,农业部已将柿子列入“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加以重视。目前,全世界每年鲜柿果总产量大约400万吨,我国占其中80%,约产320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然而,最近10多年来,因为卖不出好价钱,几乎每年都能听到各地农民宁愿让“柿子挂在树上烂掉也无人采摘”的新闻。另外,我国柿果大都是涩柿子,脱涩后10天左右不吃掉,就会变质腐烂。柿果保鲜期的“短板”,严重影响了柿子储存和运输流通半径;柿子鲜果90%只能在产地周边勉强消化,加上柿子秋天下树销售旺季,有多种时令水果同时上市,这样,虽说柿子集多种优势于一身,市场地位却颇为尴尬,以致这么高营养价值的水果,大量被白白浪费了。

目前,我国柿子的主要加工产品,是传统的柿饼。也有做柿子醋之类的其他产品,因为没有形成产品优势,也就谈不上市场。

在邻国日本,柿子却是另一番状况。据介绍,日本柿子产量排名全球第三,年产约20万吨,甜柿占大部分。日本柿子不仅是在品种改良上,取得了长达半年多的鲜果保鲜销售优势,更重要的是,以柿子为主要原料或辅助材料、为题材的深加工产品,以及衍生产品,达到100多种!

比如,食品类包括风味柿果糕点、腌渍品、保健饮品、柿子宴席等产品系列,日用品类包括柿涩染织的纺织品、比较高级的染发美发产品、美容护肤产品、柿涩面膜、洗面香皂、杀菌、消毒、防虫、除臭产品,柿子文化产品包括图文出版物、卡通动漫造型、工艺品系列、美术品系列等。

一撮茶叶,不仅可冲泡还可吃掉

茶叶,因含有多种价值极高的营养成分,被古今中外公认为最具养生保健和医药功效的三大饮品。在我国,茶叶主要用开水冲泡。然而,有一种颠覆性的观念在业内已成共识:据科学测定的开水“冲泡”茶叶,茶叶里丰富的营养成分仅能溶于水中的大约占30%;另有70%的有效营养成分,都被当作“茶叶渣”扔掉了!实验证明:“吃茶”比喝茶能更多更充分地汲取营养物质。

完整继承中国宋代“吃茶”传统的日本抹茶,就是沿袭了“吃茶”的方式,100%完整享用茶叶营养。这或许应该是日本多年来一直成为世界第一长寿大国的秘密之一。

抹茶,并不等于绿茶粉。国际市场上使用“抹茶”(Matcha)二字有严格限定,凡不是天然石墨碾磨的不得称作抹茶,凡是没有使用抹茶原料的产品绝对不允许使用“抹茶”(Matcha)二字。

而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抹茶和绿茶粉颇有些鱼龙混杂(因为是奢侈品和普通产品的差别,所以尚无标准限定),普通消费者是很难区分真假的!绿茶粉和抹茶,不仅仅是享用习惯和营养摄入上有很大差别,从经济效益上讲,价格相差也在十几倍以上。

抹茶不仅深受日本人的喜爱,近年在欧美等国家也大受欢迎,从而带来日本抹茶出口量连年翻番。

一片生姜,可不仅仅限于只做调料

生姜作为食材和药材,大家都非常熟悉。在中国古代,有20多部医疗典籍,都记录了它的药用和食用功效。可多年来,中国人食用生姜,主要作为烹饪调味料,糖盐腌渍不多,其他姜制品就更少见了。

日本人自古也有吃生姜的习惯,人们日常生活也都离不开生姜。

有厂商针对大量年轻时髦女性美丽“冻”人的需要投其所好,为她们生产出随身携带装有生姜粉末的袖珍容器(像口红笔),外出喝茶、喝咖啡、就餐喝汤等,都能自己做主,随时加入生姜。就是这家做“口红式姜粉笔”的很小的公司,一个产品去年销售额就高达人民币3000多万元。

厂家除生产销售各种口味的生姜饮品之外,日本餐饮行业也积极开发出一系列生姜食谱;保健品行业开发了生姜保健品及“生姜减肥”服务项目,日用品行业开发了有生姜成分的生发液、洗发水及其他护肤日用品十几种……

据介绍,1.4公斤鲜姜在日本的售价大约合人民币30多元,加工成100克姜粉后的市场售价约合人民币130多元,增值4倍多。如果再以姜粉加工成其他的饮品、食品,又有5-10倍的增值水平。

目前,我国市场的生姜制品依然是大量空白。如果学习、借鉴、引进日本在生姜产品开发、生姜产品市场消费引导、生姜文化促进等方面的经验,在国内建立起产业化品牌,发掘整合生姜产业和产品文化,打造在全国独树一帜的生姜龙头品牌形象,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将可能为进军国际市场,奠定雄厚的产业基础。

(摘自《农村农业农民》)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