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初衷是种植有机铁棍山药,没想到却做起了销售。”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张钧和他率领的90后学生科研团队怎么也没想到,会在一个山村转行做起了“销售员”。
张钧和学生们的研究项目是土壤调节技术如何应用于铁棍山药种植,今年3月,他们到河南省民权县底西村调研,却发现山药大量滞销,著名的铁棍山药堆积如山无人问津。于是,这群搞科研的年轻人现学现做,来了场救急的“互联网营销”。
责任心:“必须做点儿什么!”
土壤调节剂技术,简单讲就是通过微生物菌群调节,提高土壤质量和活力,从而减少使用农药和化肥,实现有机种植。张钧在河南好几个地方有自己的试验田,也有了研究成果:不加农药就能让铁棍山药不生土传病害。去年1月,张钧召集了8名90后学生组成了团队,致力于铁棍山药的有机种植。
“铁棍山药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功效,一直是中医名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原料。”张钧说,河南是铁棍山药原产地,民权县位于黄河故道,黄河冲刷形成的沙土地,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给铁棍山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今年3月,他们登上了开往民权县的火车。民权县紧邻兰考县,几十年来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底西村又是贫困县里的贫困村,种植山药一直是整个村的生活来源。
“尽管出发前心里有了一个预估,真正抵达的时候,我还是被眼前的状况震惊了。”团队成员天津外国语大学大二学生郭子健说,在这个只有百户的村落里,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整齐地码着成堆的山药。“清明后就要开始新一年山药的种植了,可是前一年的山药还卖不出去。”
村民陈发长和老伴都身患癌症,老两口和3个儿子住在低矮的土房里,屋里没有灯,一张床的中间部分已经塌陷。料峭春寒中,一家人蹲在门口晒太阳。山药是村里人的希望,供孩子念书、盖房子、娶媳妇……“山药是他们的宝贝,山药卖不出去,一切都没了。”郭子健说。
村民为他们蒸了一盘山药,“就是一个‘糯’字,不用蘸糖就自带甜味,有点像糖炒栗子。”郭子健说,“不能眼看这么好的山药烂在地里,必须做点儿什么!”团队里的成员们迅速达成共识,行动起来。
执行力: 用互联网解决问题
和人参类似,铁棍山药很“吃地”,眼见着适合种山药的地越来越少,租地价格也不断上涨。山药质量虽好,但成本较高,价格根本无法和外地的山药竞争。再加上贫困偏远、信息化程度低,山药便滞销了。
把如此偏远地区的山药卖出去,网络是条捷径。但全村只有一部手机,村民们几乎没接触过网络,网上销售更是闻所未闻,大伙只好亲自上阵。
“他们的劳动应该得到尊重!”郭子健和小伙伴们在自办的微信公号上发出呐喊。他们在网上发帖,又在淘宝、微信等网络平台开起了店铺。挑选产品、运营、邮寄、客服……为了卖出更多的山药,团队成员轮流全天候担任店里的客服。
一上手就遇到了障碍。几乎所有的买家都会问:“你们的山药是不是真的?”“你们真的是大学生吗,不会是骗子吧!”打消疑虑就要费不少口舌,接着问题又来了:“凭什么你的卖这么贵?”
订单不断涌来,但是,很多买家抱怨发货太慢。他们又只好耐心解释,定做包装盒需要3天,加上山药挑选、人工包装,能在7天发货已经是最快速度了……
为了拓宽销路,大家使出浑身解数,推荐给亲戚,上街发传单……生命科学学院研二学生张沛欣还尝试开通了微博账号。
问题意识:做力所能及的事
几个人没日没夜地奋战了7天,一共卖掉了5000斤山药,但网络战略还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位浙商看到他们在网上发布的讯息,一次性买走了20万斤山药。
考虑到销售并不是特长,团队关闭了网上店铺。但还是不断有农户联系寻求帮助,也有爱心人士想继续购买。张钧陷入了两难:由于宣传途径有限,如果再次开放购买,订单如果不算多,攒不到一定数量,他们很难处理。
眼下正是种植山药的季节,张钧把土壤调节剂寄给村民,“已经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可以有效改良土壤质量,种出更好的山药,也可以极大节约成本。”
事情告一段落了,但故事还没完。团队成员关辽曾把微信号公布到网上,现在他不断收到各种求救信息,大米、大葱、砂糖橘……“农产品滞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假期的时候,我准备到农村去,更深入地研究问题,做力所能及的事。”关辽说。
“农产品的滞销对农民伤害极大。”经过此事,张钧对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我们将继续研究山药绿色有机种植,帮当地农民建立铁棍山药品牌,建立农业信息平台,真正让滞销成为历史。”
热情是青春的钥匙
张钧37岁,但清瘦的脸配上黑框眼镜,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而他的学生们,最大的也才23岁,他们说起话来噼里啪啦,时不时自己笑了起来,一张张洋溢着自信的青春的脸,就像窗外南开大学校园里盛开的海棠。他们懂事有礼貌:说话时会注视你的眼睛,告别的时候还不忘行礼,并主动收走桌上的纸杯。他们大多经历多样、关注社会,今年刚大四的团队成员关辽,还曾经参与帮助山西枣农卖出过200多万斤红枣……
在采访中,这些年轻人一直用“很有意义”来描述这场公益行动,碰到了,觉得该做就做了,还想方设法把事情做好,这群90后的热情令人感佩。的确,热情是年轻人令人艳羡的品质,有热情就有无限可能。但愿这次行动,能为这些从事农业研究的年轻人开一扇门,一扇了解国情、理解农村的门,一扇坚定人生方向的门。
(摘自《人民日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