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东半岛南侧、黄海北部海域,有一个不足15平方公里的小岛——獐子岛。这附近海域丰富的物产成就了獐子岛渔业集团这个以岛上居民为股东、在中国农业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企业,它的生态海洋牧场模式也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乃至世界渔业发展的方向。
白手起家,建起“海上大寨”
不久前,记者从辽东半岛出发,登上獐子岛集团的海巡船,进入一望无际的獐子岛海域,在风浪中开始这次探海之旅,近距离接触这个中国水产业最成功的公司之一。船员对记者打趣说,平常他们海巡船的任务是守护这片汪洋之下的“海底银行”,防止别人来“偷盗”。的确,这片海域物产丰富,每年可为当地带来近20亿元的丰厚收益,被称为“海底银行”也就不奇怪了。但经过与獐子岛集团相关负责人的进一步交流才知道,60年前,獐子岛上还是满地荒芜,这片海域还是一片孤寂……
1958年10月,獐子岛人在这个远离大陆、一穷二白的小岛上成立了人民公社,进入产业经济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獐子人民公社成立后,发动全社人民献宝献物,通过淘金刚砂、海带养殖等最原始的资金积累,购买和建造了机帆船,开始进行渔轮生产试点。老一代獐子岛人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里打造了“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
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发展之后,“毛泽东思想武装了的獐子岛人”开始充分利用这片海域鱼、虾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渔业经济,将木帆船和机帆船更换为钢壳渔轮,全面实现渔船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捕捞产量,各项经济指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屡创全国领先。
1971年6月,全国水产工作会议的与会领导赞誉獐子岛为“海上大寨”,在全国渔业战线上引起了轰动。同年9月,《海上大寨――獐子岛》在《人民日报》发表,獐子岛成为全国渔业学习的榜样。獐子岛海珍品开始闻名全国,而这里也因盛产刺参、皱纹盘鲍,被称为“鲍鱼之乡”。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獐子岛鲍鱼被周恩来总理作为“国宴鲍”招待了尼克松总统,成就了獐子岛海珍在中国外交史上的佳话。
科技创新,打造“海底银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獐子岛人把目光转向了科技致富的道路。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极大地提高了獐子岛的生产能力。1982年10月,獐子公社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之后通过与辽宁省水产研究所合作,獐子岛从日本成功引进虾夷扇贝,实施底播增殖,引发了中国水产养殖新革命。另外,獐子岛还制定了相关规定对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实行海区轮管轮捕。种种举措,为日后建立起“海底银行”奠定了基础。
獐子岛人一面转变观念,一面加大产业发展,形成一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捕捞船队,产业领域和作业渔场进一步拓宽,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1983年9月,成立长海县獐子渔工商联合公司,渔业经济纳入公司管理。1987年,獐子岛渔业首次走出国门,在印度洋毛里求斯从事金枪渔钓生产,结束了一直以来我国在国际公海没有集体渔船捕捞的历史。科技的创新和国际化的视野,使獐子岛集体收入在上世纪80年代突破2亿元,成为东北少有的万元户积聚地区。
此后,獐子岛摸索出了一种适合自己发展的新体制——在发展海洋捕捞业的同时,将重点转向海水养殖业。1990年,獐子岛连续两次实施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滚动性规模开发,底播面积达到1万亩。
1992年11月,经大连市体改委批准,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公司正式成立,海洋渔业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1998年9月,獐子岛渔业改制为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体制改革和产业调整过程中,獐子岛人始终坚持集体所有制,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充分发挥了规模经济优势,各项新型产业开发均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为獐子岛渔业的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此后,獐子岛渔业开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拓展远洋渔业,规划海洋牧场,探索海珍品加工业,扩大网箱养鱼,发展客运交通业。新建了1000立方米水体育苗育室,虾夷扇贝、鲍鱼、海参等海珍育苗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底播技术进一步成熟,獐子岛鲍鱼增养殖基地建设纳入国家“黄渤海海水增养殖区开发项目”,虾夷扇贝底播增殖规模列全国之首,最终建成闻名全国的“海底银行”。獐子岛也被农业部确定为两岛一湾养殖示范基地。
生态发展,坚持“养海万年”
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使獐子岛渔业综合实力日益壮大,2001年4月,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随着獐子岛渔业“规模化、市场化、工业化、资本化”战略的出台,一个现代化、全球化的渔业龙头企业诞生了。在董事长吴厚刚的倡导下,獐子岛集团打开了一扇通向环保、低碳的大门,对经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碳汇或碳源进行系统化管理,以低碳的标准指导企业工作。同时每年还投资巨额资金用于海洋生态保护。
在接受采访时,吴厚刚表示:“獐子岛这片海属于全部獐子岛人,属于獐子岛的子孙万代。老一代獐子岛人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物质条件,一代代子孙对獐子岛精神的传承,才使獐子岛集团走到了今天。”他要把这片海、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耕海成功后,更要养海万年”。
在这种“耕海万顷,养海万年”的资源理念指导下,獐子岛渔业坚持底播增殖的科学生态模式。虾夷扇贝、鲍鱼、海参、海螺等海珍品相继通过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畅销国内外,让世界人民体验到了来自北纬39度的海珍奇迹。“獐子岛”商标成为国内水产行业中首枚中国驰名商标,并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獐子岛成为海珍品市场高价值品牌,成为畅享海珍生活的极致享受。
2006年9月,獐子岛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黄海深处的小岛,创造了中国股市的神话,一度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中国农业领域第一个百元股。2010年10月,獐子岛获得中国食品行业首个碳标识食品认证证书。成为有据可查的全球渔业企业中,第一个被认定为碳汇的企业,其虾夷扇贝也成为中国食品中第一个标注碳标签的食品。
谈起最让吴厚刚自豪的地方,他说是公司员工对自己产品的满意度:“很多食品企业,员工从来不买自己公司的食品,因为整个生产过程他都知道。但是獐子岛的员工,对于海鲜类的产品,首先选择的是獐子岛。”
近60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獐子岛渔业灿烂的品牌文化。“耕海万顷,养海万年”的生态经营理念也让獐子岛渔业走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世界渔业的商海中扬帆远航。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