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最早认识梅州是在河源的一家梅州饭馆看到一幅梅江的风景画,山明水秀,如花似锦,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本刊记者借初夏组稿走进梅州采访之机,探寻这一农业大市的农业品牌崛起之路,挖掘其农电商发展的密匙。这次驱车5个小时从树稀人挤的广州,来到浓绿空旷的梅州,满眼苍翠,天蓝水清,听到旁边朋友嘴里正嘟囔着“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仿佛瞬间对这座城市有了期待,隐约已感觉到这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享有“世界客都”“国际慢城”美誉的城市正散发着浓香,施展着诱人的魅力。走进梅州,视线所及之处,处处透着生机,眼下虽已入夏,但微风依旧凉爽,路旁榕肥竹瘦,漫山苍翠,很是养眼。
梅州地处边远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其自然资源禀赋,农业在三产中比例达1/3,农业人口超过75%,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域内农业生产的光、温、水、气、土壤等先决条件优良,每年可稳产120万吨的粮食、280万头猪、6200万只禽类、10万吨优质水产品、近100万吨的园艺产品,而且培育出了享誉四方的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嘉应茗茶等知名区域品牌,历来是珠三角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供应基地,是高端农副产品生产的最佳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产供区。
论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梅州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并不居前,然而在农业品牌建设上,梅州在粤东西北12市中名列前茅,是粤东农业发展的典范。去年梅州市新培育省级名牌产品11个,累计81个,占广东全省近1/10;有6个区域公用品牌、58个企业专用品牌入选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库,入库数居全省前列。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累计87家,占全省14%,居全省第一,建立“惠农信息社”160家,位居全省第一; 2015年农业增加值增长4.2%,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三。在这一系列的光环下,我们可以窥视梅州农业的实力及其发展的态势。
头顶着农业大市光环的梅州,虽有着独好的农业发展优势及丰富的农产品种类,然而一直以来,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实施者涉农经营主体的状况却并不乐观,虽然经营主体的类别、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然而质量却参差不齐,没有跟上步伐。梅州市农业各类经营主体总体呈现散、杂、乱的状态,导致生产经营运作中暴露出标准不高、市场不稳、思路受限,缺乏统一产品包装及品牌设计、市场营销能力弱等诸多弱点,不少农企难以做大做强,无法对接大市场,梅州市农产品虽多,却面临着难以走出去的尴尬局面,长期以来农业也因此未取得良好发展。
借力十二协会谋篇布局
近几年,如何整合涉农经营主体,壮大实力,如何构建农业经营管理体系,推进农业全链条改革创新,如何盘活全市农业资源,强化梅州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成了梅州的一项重大课题。
自2013年2月份开始,梅州市农业部门对全市范围内的各级涉农经营主体包括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进行整合、整顿、分类、遴选,历时两年时间在全省率先组建了金柚、慈橙、茶叶、蔬菜、花卉、稻米、南药、水产、养猪、客都特产、农机、农资等覆盖农业全产业、多环节的12个市级农业组织化行业协会,通过强化协会引领作用,推进良地、良种、良法、良品、组织、加工、品牌、市场、金融、保险等10个环节全链条发展。这一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5年梅州新增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5家,累计达87家;新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7家,累计达322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43家,累计3763家;新注册登记家庭农场491家,累计852家。
在量增的同时,梅州实施“两手抓”,注重量增与质升并重。在2016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梅州市农业局认真总结了这一举措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据介绍,梅州市对经营主体实施“两手抓,两手硬”大整顿行动。
一手抓现有经营主体培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实现“质升”。据统计,梅州市三年来共组织各类大型培训27场,共培训企业骨干5000多人次,同时梅州农业部门组织现有主体分批次、分区域“走出去”,到珠三角、厦漳泉、潮揭汕、长三角等开展观摩交流活动,搭建更广泛、长效的供销、精深加工、投融资等多维合作平台。
一手抓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实现“量增”,梅州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支持农村青年回乡创业,创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不断壮大涉农主体的队伍。在梅州市农业部门的科学引导和规范下,梅州的涉农经营主体一改原来“散兵游勇”的状态,成了“精兵强将”。协会的组建、涉农主体的壮大,无疑为梅州农业开创更广阔的新天地铺好了更加坚实的基石。
梅州通过行业协会的组建运营,对内推动了跨县域农业交流与合作,盘活了全市农业经营主体资源,为内部交流、资源整合、行业自律、抱团发展、服务社会搭建了组织平台;对外大大提升了产业地位、谈判能力、市场竞争力,成为对接珠三角、长三角等大市场的骨干力量和商贸平台,为梅州农产品赢得更加广阔的舞台增加了雄厚的实力。
电商+品牌化战略
梅州一行中,记者着实见证了梅州涉农经营主体的强大实力。在梅州市农业局相关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梅州大手笔建设的“客天下农电商产业园”及梅州市两大协会客都稻米协会和金柚协会旗下的两家赫赫有名的企业——稻丰实业有限公司及木子金柚专业合作社,一个是农电商的典范,一个是协会的标杆企业,一个是合作社的佼佼者,三者都是梅州现代农业化的经典之作,都彰显着梅州农业的实力及决策者的智慧。
近年来,梅州培育了众多的农产品且享誉四方,除了独好的自然优势和协会抱团发展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梅州实施的品牌化战略。梅州地处山区,金柚、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丰富,另外梅州市拥有数千平方公里富硒带,平均含量达0.53毫克/公斤土,比国家中等富硒标准(0.4毫克/公斤土)高出30%以上,全市8个县(市、区)有4个达到中国长寿之乡标准。梅州立足这样的资源优势,积极组织支持十二协会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提升农业整体竞争能力。据了解,梅州市积极实施“世界客都•长寿硒谷”品牌战略,制定了“企业品牌—区域品牌—长寿品牌”三位一体的组合拳战略,以打造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嘉应茗茶“梅州三宝”区域品牌为抓手,充分发挥长寿之乡、地域文化和富硒资源优势,形成了以企业品牌为基础,以区域品牌为支柱,以长寿品牌为特色的品牌农业发展新格局,打响了品牌化战役。近两年新增大埔蜜柚、西岩乌龙茶、马图绿茶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设遴选富硒产品基地,首批认定富硒农产品规模基地10个,培育富硒农产品品牌5个。在品牌战略的带动下,以12个行业协会为龙头的产业组织加大了市场拓展力度,搭建了“大宗供销+超市专柜+社区直供+电子商务”4大市场流通平台,形成传统市场、品牌市场、高端市场、新型市场相结合的梯度型市场体系,相继开通了梅州—珠三角、梅州—揭潮汕、梅州—长三角等安全食品大宗供销通道;在卜蜂莲花等大型超市及全国连锁店建立了梅州特色农产品专柜;在广州、上海等设立了梅州安全食品直供店,自此梅州农产品打响了名堂,走出了山门口。
梅州农业底子好,农产品丰富,为了把梅州各地的农产品、健康食品推向更大的市场,在“互联网+”时代,梅州市农业部门紧跟时代脉搏,把握电商契机,强势推进农产品销售电商化,搭建了以客天下农电商产业园为核心的“市域电商+县域电商+企业电商”三级农电商平台,与揭潮汕、厦漳泉、珠三角等15个地市开展合作,牵头发起“客潮汕闽农特产商贸联盟”,构建资源共享、区域互动、产销一体、抱团发展的跨区域合作平台。“客天下农电商产业园”位于客天下婚庆广场内,占地近10000平方米,聚集了超过1000个涉农企业,超万种梅州农产品,其规模之大、产品之全,实属罕见。走进园区展厅内,记者看到,内设有梅州十二大涉农协会多功能展示平台、五县二区一市的特色农产品展示区、游客休闲服务区、大宗农产品交易洽谈区、特色农业基地电子展示区、部分各县区特色小吃区等多个展示区。展台上既有客家丝苗米、客家娘酒、柚果、茗茶、富硒产品、有机果蔬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还有茶籽沐浴露、油茶籽油、柚子蜜等农产品加工系列产品,种类繁多、品种齐全。此外还设有电子体验交易区,商家、顾客只需轻轻点击鼠标或手机屏幕即可进入网络平台选购商品。
在现场,农电商公司经理陈荣军向记者一行详细讲解了客天下农电商产业园当前建设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据了解,客天下农电商产业园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农业资源整合、农业电商平台建设、农特产品深加工及大宗交易、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基地开发、农场规划定位服务、新农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型的基地平台,通过品牌化市场运作及电商模式有机组合把梅州各县区优质农产品、健康食品推向更大的市场。
编后语:
近年来,广东省各地市都在农业品牌化及市场建设方面有所探索,诸如培育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囿于农业自身发展格局,很难将资源形成特色,打造出拳头产品,真正做到跟市场实现无缝对接。部分山区农产品未能走出去,其中一个极为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产销脱节,换言之,即农产品的种植、经营没有切实与市场供求接轨。
梅州与时俱进,用更加开放的思维谋划农业,趟出了一条更加独具特色的农业品牌化发展之路。梅州市从组建协会,壮大主体着手谋篇布局,创名牌,发展农电商产业,从农业全链条产业化、市场化谋求突破,“炒红”农产品。如今电商平台发展如火如荼,农业电商渐渐深入民心。梅州农业底子好, “农商一体化”切合了市场诉求实际,搭建“农电商交易平台”之举,凸显了梅州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产业升级的农业强市新思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