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但一些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谣言仍层出不穷。各种谣言的出现,动摇着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为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应对风险的能力,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守法经营责任意识,提高监管人员监管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2011年决定在每年6月举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6月14日,2016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在京正式启动。6月21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农业部主题日”活动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期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研究员、副主任顾宝根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
谣言成为当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隐患
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顾宝根认为,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处于高位水平,食用农产品安全事故基本可控制,全国全年只是偶尔零星地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并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风险隐患也可得到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有保证的,而且越来越好。但老百姓的认知和感觉恰恰相反,社会上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不止,食品安全超过雾霾成为百姓最关心的安全问题,特别是近期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四起,具有加重趋势。
顾宝根表示,食品安全谣言成为当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隐患。食品质量安全事故报道一半以上是谣言传言,打击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食品安全工作的成绩,被谣言诋毁和抹杀,食品安全的真相被掩盖。
为何会产生谣言?顾宝根解释道,一是人们高度关注食品安全,但隐患依旧,问题不断,百姓疑惑;二是政府信息公开不够,科普不力,企业失信,出现“塔西佗陷阱”;三是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社会矛盾复杂,自媒体发展迅速,谣言制作传播容易;四是谣言处置不当,处罚不力,制止困难。
顾宝根认真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的发生特点。一是具有周期性,一般1-2年一个周期,而3-4年旧事被新炒。二是具有趋重性,谣言越来越多,方式多样,手段复杂,一些谣言“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很有欺骗性。三是具有聚焦化,以农药、激素和添加剂为主,以癌症、艾滋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引起关注。
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的种类
近些年,各种谣言风生水起,引起消费者的恐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针对近些年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顾宝根对其进行了归类并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胡编乱造型
2016年3月,有谣言传出山东即墨市一家三口吃西瓜去世的消息,这是即墨市当地一个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事实证明文章中的视频是2015年“问题西瓜”事件的媒体报道。最终即墨市食药监局工作人员介绍,文章内容属于旧闻翻炒,即墨市西瓜市场环境整体稳定良好,并未发现问题。随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了辟谣。
2006年广东出现“注射红药水”西瓜的消息后,西瓜迅速烂市。此外,还有西瓜打甜蜜素的传言。顾宝根说,其实这些都属于谣言。2016年出现江西猪被集中填埋处理,说是感染了禽流感。顾宝根坦言这是张冠李戴,猪不是禽。
针对黄瓜使用避孕药引起儿童性早熟的谣言,顾宝根说,其实黄瓜生长不能也根本不可能用避孕药。还有近期网上流传“吃荔枝引发手足病”,说荔枝泡药有毒,吃了发烧。顾宝根说,手足病是动物病害,荔枝怎么可能传播呢?
夸大事实型
顾宝根坦言,近些年,传播的谣言中,存在着一些夸大事实、虚张声势的谣言,比如2015年草莓乙草胺残留超标致癌的谣言。顾宝根说,草莓生产不用乙草胺,再说乙草胺是低毒农药,不会致癌,降解物的致癌性也不确定。
2015年有关甲醛泡白菜导致白血病,甲醛白菜堪比“避孕药”的谣言。网传“催熟水果”致孩子性早熟,认为乙烯利是激素,促进儿童性早熟。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的“十种农药养出鲜莴笋”帖子称,种植户用农药泡莴笋种子增强抗病性,莴笋生长需打10余种农药,吃下新鲜莴笋就等于在吃农药,也都是谣言。
偷换概念型
近日,一篇名为《怎么才能拯救浸泡在农药里的中国》文章写道: 中国有1000多种农药,却只有20多种害虫。我国每年农药用量337万吨,分摊到13亿人身上,就是每个人2.59公斤!这些农药90%进入我们的生态环境,危害着我们的健康。顾宝根说,337万吨农药,其实只是生产,并没有使用这么多。
无知猜测型
2008年,四川广元“蛆虫柑橘”事件,网传柑橘生蛆,导致柑橘价格和销量跌落谷底。顾宝根说,实际上柑橘上面的是柑橘大实蝇,属于正常的虫害。前段时间网传甲醛浸泡蒜薹的视频,实为储藏前保鲜剂(咪鲜胺)处理,这是国家批准的,国内外都可以用。
2007年,海南省和广东省“香蕉树染病,吃香蕉致癌”的谣言,造成当年蕉农损失7亿元,而实际上香蕉染上的只是黄叶病,也不会致癌。
有关网传“猪肉钩虫”的谣言,顾宝根说,实际上是猪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纤维、肌腱以及筋膜等结构。
有关打蜡苹果不安全的谣言,顾宝根说,实际上不是所有的苹果都要打蜡,长期储藏和运输的苹果有时候需要打蜡,但也是食蜡,不存在安全问题。
网传蘑菇富含重金属,顾宝根说实际不存在,谣言只是用个别野生蘑菇特例延伸到栽培蘑菇。
建立各方参与的辟谣机制
面对层出不穷的谣言,如何能够有效制止和控制谣言呢?顾宝根说:“需要建立各方参与的辟谣机制。” 顾宝根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强化辟谣和科普知识,建立专业辟谣和科普平台。通过主流媒体,进行主渠道辟谣和系列科普。建立“事实为先”的辟谣机制,涉事企业主体、单位、部门进行辟谣,相关非政府组织科普,这样效果更好。设立曝光台,争取主动,谣言止于智者。二是加大信息公开,树立政府威信,让政府摆脱“塔西佗陷阱”。政府调正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态度,不能护短,要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从无私保护消费者利益角度处理事故。三是加大谣言惩处机制,让造谣付出代价。四是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顾宝根认为,社会共治格局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从政府角度讲,一是辟谣、科普、打击制谣。二是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注重“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增强信心。三是架起企业和公众沟通桥梁,让老百姓了解生产过程,消除疑惑,树立一批开放农场和食品企业,产品信息公开。从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角度讲,可以有组织地主动辟谣和科普。从企业角度讲,可澄清事实辟谣,开放生产基地。从媒体角度讲,建立平台,公开讨论,正确引导,可以请制谣者参与。从非政府组织讲,可以建立科普协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