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菊花何以做大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关永东 马毅平 占 镇 鲍五洲 字号:【

湖北传统道地药材种类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如罗田茯苓、麻城菊花、利川黄连、蕲春蕲艾、巴东玄参等品种种植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市场占有率高。推进传统道地药材产业化已成为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共识。近年来,麻城菊花迅猛发展,得益于麻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菊花产业列入“六个百里特色经济板块”和“三乡三业”规划,并作为麻城农业第一品牌来打造,多举措促进菊花产业发展。2014年全市菊花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总产量达4800吨,系列产值3.75亿元。菊花产量占全国药用福白菊产区总量1/3以上,与浙江桐乡、江苏盐城并称中国药用保健白菊花三大产地,成为全国最大菊花生产基地。

建设基地,

示范推广标准化先进技术

为推进菊花产业的发展,麻城市坚持政策鼓励、技术扶持、宣传发动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对种植菊花的认可度和积极性,引导农民规范种植菊花。一是出台奖励政策。麻城市政府和市菊花产业化领导小组专门发文,鼓励连片大面积发展菊花标准化基地,对种植面积500亩以上或人均种植面积达到1亩以上的村或专业合作组织、种植面积超过5亩的种植大户,给予补贴和奖励。二是推广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技术。实行配方施肥或使用菊花专用肥,开展绿色防控,确保生产全程无公害化。兴建一批专业烘干烤房,取缔“土灶”烘干,确保清洁加工。三是探索种植新模式。积极探索菊花轮作、套作生产模式(菊花+蔬菜,菊花+西瓜,菊花+夏粮夏油),缓解连作障碍。四是强化产品质量控制。实行生产全程产品质量控制,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使用,严厉查处和打击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和掺杂使假行为,确保麻城福白菊品质和市场信誉。目前福白菊种植已经覆盖麻城市北部山区以福田河镇为中心的五个乡镇(黄土岗镇、乘马岗镇、顺河镇、三河口镇),辐射到大别山南麓河南省新县田铺乡、周河乡、商城县长竹园乡等地,全市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已成为麻城市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培植龙头,

开拓市场推动菊花产业发展

近年来,麻城市坚持把培植龙头企业,壮大市场主体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大力扶持菊花加工企业,鼓励社会各界以合作、投资、融贸等方式参与菊花项目建设,在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减免部分税费,支持企业产能扩张。同时加大对菊花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依托麻城市福白菊产业协会,以菊农为主体,组建福白菊合作社10多家,示范引领生产、加工和销售工作。在市场开发上,突出加强菊花专业市场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了麻城市菊花广场和菊花交易中心,逐步把福田河镇建成大别山地区乃至全国知名菊花专业交易市场和集散中心;并建立“福田菊花网”,及时更新菊花产业发展动态、产销信息、生产经验和技术要点,为药农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促进对外销售和经验交流。

打造品牌,

提高麻城福白菊知名度

麻城市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品牌整合的思路,大力培育麻城菊花品牌,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推动麻城菊花向更高品味、更高层次迈进。积极组织菊花文化活动及产业研讨会,提高品牌的知名度。重点围绕打造福白菊品牌,连续多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8年被农业部登记为全国首批“地理标志农产品”; 2009年获国家工商总局“证明商标”保护;2010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保健菊花之乡”;2012年麻城九州通中药有限公司菊花基地通过GAP认证,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中药材GAP认证的菊花基地;2013年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湖北省优质农产品”称号,为湖北省首个获此殊荣的中药材。据浙江大学“中国农产品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心”评估,“麻城福白菊”品牌价值达到2.52亿元。近年来,麻城市连续举办了三届菊花文化旅游节和菊花产业研讨会,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福白菊的品牌效应。目前福白菊已销往浙江、广东、武汉、北京、上海、西安等省市,并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香港等地。

加强领导,

营造氛围发展菊花产业

一是成立菊花产业化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菊花产业化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市领导牵头,农业、财政、水利等职能部门参与,并抽调专人组成工作小组,负责菊花产业统筹协调、技术指导和综合服务等方面工作。二是建立部门分工协作工作机制。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全力支持菊花产业发展。财政和农业部门整合支农资金,扶持菊花基地建设;农技部门搞好种植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税务、公安等部门围绕产业发展大局,创造宽松服务环境;广播、文化等部门突出菊花文化特色,加大宣传力度。三是积极争取项目支持。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争取农业专项和科技专项资金,提升菊花产业整体科技水平。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