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是包袱,不只是投入。补短板,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也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切实可行的增长点,贫困地区抓好扶贫就是政绩。
近日到几个贫困县采访,问起当地领导干部,对2020年如期脱贫有没有信心?他们坦言,现在自上而下对扶贫工作都空前重视,但具体到工作抓手上,落地的不够多,力度也欠火候,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他们压力很大,心里不托底。
这种情况,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到2014年底我国还有7017万贫困人口,2020年要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接下来每年需减贫1100多万。按照常规扶贫方法,恐怕很难实现这个目标。因此,中央强调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减贫举措。
超常规的减贫举措,首先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有超常规的紧迫感和主动性。时间紧,任务重,没有紧迫感都难,提高主动性却没那么容易。
长期以来,在不少地方,扶贫工作“口头重视、实际靠边”。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原来的政绩考核体系下,抓扶贫费尽牛力,却难显政绩,因而积极性、主动性自然打了折扣。因此,提高抓扶贫的主动性,需要深入改进考核机制,贫困地区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逐步转变。但改革毕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即便对于贫困地区,如期脱贫也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方面,在主要领导的心目中,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地区生产总值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减贫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因此,要提高贫困地区领导干部抓扶贫的主动性,除了考核指挥棒引领,另外一方面,还需转化观念,深刻认识到扶贫不是包袱,不只是投入,也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切实可行的增长点。说白了,抓好扶贫不仅能减贫困出政绩,也能增加地区生产总值提升政绩。
扶贫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举个例子。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是脱贫普遍面临的拦路虎。这些短板迟早要补上,而且早补比晚补好。道理很明显:其一,超常规扶贫迫切需要短板早补上,持续发挥减贫效益;其二,现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补短板能很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贫困地区这么大,需要补的短板这么多,这个拉动力不可小觑。短板补上,贫困地区站上新起点,加快发展和脱贫的机会自然会多起来。很显然,无论对贫困地区局部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说,扶贫都是强劲的持久动力。
扶贫也是切实可行的经济增长点。旅游扶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据国家旅游局调研,我国12.8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中,约1/3的村有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和条件,这些村中有一半贫困人口可以参与进来实现脱贫致富。这些年,很多贫困村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很好带动了当地土特产、手工艺品的销售,很多贫困户还从事旅游接待,大量贫困户顺利脱贫。整体而言,旅游扶贫还大有潜力可挖,乡村旅游亟须转型升级,这又能有效带动旅游接待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投资。
从长远和战略视角来看,产业梯度转移、地区协调发展都是大势所趋,贫困地区会成为大有潜力的开发区域,扶贫开发也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贫困地区抓好扶贫,就是政绩。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