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农牧交错地带的山西省朔州市,紧抓国家草牧业试点和国家“粮改饲”项目机遇,在“牛、羊、草”上做文章,积极探索“以农载牧、以牧富民”,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牧业效益和农民收益。
“为养而种”传统思路起变化
“‘粮改饲’中的‘粮’指的是玉米,重点是规模化发展适应牛羊等草食畜牧业需求的青贮玉米。”朔州市农委主任石生华说。
山阴县薛圐圙乡农民王成运说,今年9月,他家20亩玉米成熟时,就以每吨360元的价格卖给了合作社。“玉米收割机一会儿就割完了,我当场就拿到了钱。以前收玉米得在地里用手掰棒子,今年不仅省劲,每亩还能多赚一两百元哩。”
王成运只是全县种植青贮玉米的36000户中的一户。今年朔州市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种粮食、秸秆作饲料”的传统观念正逐渐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为养殖而种植”的新思路。
“青贮玉米的营养很丰富,喂出的奶牛每头一年能多产奶500多千克。”在山阴县农牧场,一名饲养员在酸香气弥漫的青贮窖旁,向笔者介绍玉米的青贮“秘诀”:“将切碎的新鲜玉米秸秆存放到青贮窖中,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一个月左右就制成了饲料。”
在朔州,在耕地种植苜蓿、燕麦草的做法逐渐为广大农民接受。山阴县、平鲁区、右玉县已示范种植苜蓿5500亩、燕麦草3400亩,有望改变依赖进口的局面。“我们的牛羊,以后再也不用吃那些‘洋草’了。”朔州市农委副主任兰世和说。
据朔州市农委初步测算,种植青贮玉米比粮用玉米每亩增加纯收益80元-230元,种植苜蓿比粮用玉米每亩增加纯收益187元,种植燕麦草比燕麦每亩增加纯收益130元。
牵住“牛鼻子”鼓起“钱袋子”
饲草不仅喂好了朔州市目前存栏的18万余头奶牛,更撑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以前奶农种玉米、卖玉米,用秸秆喂牛,然后再卖奶。这种粗放、散养的养殖方式,效率低、对环境破坏性大。目前,朔州市已拥有存栏300头以上的奶牛小区225个,85%的成品牛实现集约化饲养。
在山阴县沃润源农牧发展公司,牛舍里的奶牛身形茁壮。在挤奶间,牛体清洗、乳头消毒、产奶量记录等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一名女工说,这些“先进的家伙”让挤奶省时又省力、卫生又安全。公司负责人白继录说,农场已有1000头泌乳牛,都是从周边的农户手中收购的。
白继录为笔者算了一笔账:“散养奶牛的农户每年收入约5000元,而入股后,通过公司的统一饲养、产奶,每年收入至少7000元。”此外,规模化饲养,“不仅富了农民,也让我们获得了向伊利、蒙牛等知名乳企供奶的机会。”
以农载牧以牧肥田
在山西省规模最大的羔羊育肥基地——怀仁县金艺羔羊繁育专业合作社,2万只两三个月大的羔羊正吃得香甜。负责人武雄说,经过3个月左右的精心育肥后,它们将被屠宰和加工,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佳肴。
据武雄介绍,“粮改饲”后,青贮玉米供应比较充足,再按照一定比例与豆皮、豆粕、胡麻等混合,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就配成了羔羊的美味食材。
“这些羔羊除了山西本土,还来自内蒙古、吉林、辽宁等传统畜牧区。”武雄说,小尾寒羊生长迅速、产肉率高、肉质美味,是羔羊育肥区的选择。
羔羊育肥给当地农民开拓了增收途径。“以南小寨村为例,本来只有2000来口人,由于育肥羔羊每年能达到百万只,富了不少人,因此人口不仅没有外流,反而增加到了4000多人。”怀仁县畜牧局局长赵建民说。
作为国家确定的唯一地级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市,朔州紧紧遵循“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原则。目前,全市建成的生态畜牧环保园区和粪尿沼气站,每年消化粪污150万吨、生产有机肥近30万吨。
石生华说:“肥料来自于牛羊,孕育的草又反哺了牛羊。以农载牧、畜牧循环,初步做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