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与乡村旅游 让四川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近年来,四川深入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不断健全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厚重的农耕文化,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强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4 年全省3683 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822.08 亿元,同比增长8.3%,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发展到3 万家,接待游客3 亿人次,综合经营性收入达到750 亿元,成为全省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最大亮点。

  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四川省在充分考虑区位特点、产业特色、资源禀赋、消费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机制,探索发展模式,搭建电商平台,拓展农业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走出了一条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率先出台政府支撑政策。2012年,四川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为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率先推行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按照“以产业为基础、创意农业为手段、农耕文化为灵魂”要求,在全国率先启动产业基地景区化试点工作。培育产业特色明显、文化内涵丰富的休闲农业景区2000 余个,实现了“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

  率先搭建电商营销服务平台。由四川省休闲农业协会牵头,建立省级休闲农业专业信息网——麦味网,为全省搭建休闲农业信息及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组建平台公司——四川麦味农业公司,开展乡村旅游、优质农产品营销、投融资服务等经营活动,助推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作为首批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浦江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三化促动”,着力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提升”,实施农业、工业、旅游业“三产融合”,大力实施“四个三”工程,走出了一条具有浦江特色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之路。农业、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旅游实现了县域经济的“三个70%”:支撑了70% 的GDP,吸纳了70% 的劳动力,贡献了70% 的农民收入。

  产业融合美化农村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没有产业的有力支撑,仅靠政策扶持,美丽乡村建设将成为空中楼阁。通过调研发现,四川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探索出了突出产业地位、突出农民主体的新方式。2015 年刚刚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原来是农村扶贫开发的贫困村,民宅破旧,道路泥泞,河塘脏乱,自2013年以来,以“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建设思路,高起点规划休闲旅游小村,整体风貌保持川西民居特色,融合都市现代农业元素,整合涉农资金,已形成了粮油产区为稻香花海景区、乡村田园为生态湿地公园、传统农业为创意休闲农业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同时,运用“互联网+ 农业”的模式,与百度公司合作打造“白头百度小镇”,发展智慧农业、智慧养老、智慧旅游,打造叫得响的都市现代农业品牌。如今的五星村,村民住着川西小墅,门前小院里自家种植的水果蔬菜与青砖白瓦相映成趣,组成了有观赏和实用功能的“微田园”,村内公园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白鹭悠闲,构成一幅美丽灵动的生态乡村画卷。

  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如何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寻找新的渠道和来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命题。近几年,四川省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产业链条细分出无限的环节和空间,让农民不仅分享种植、养殖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助推了“三农”强美富,农业提质增收为农民增收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2014 年,四川全省经济作物产值1613.68 亿元, 同比增长5.6%,实现农民人均增收90.99 元。其中由蔬菜加工的泡菜产值260 亿元、销售过亿的泡菜加工企业达40 家。各地注重茶叶品牌打造,鲜叶、毛茶与成品价格上涨,茶叶增收显著,产值达130 亿元,同比增长15.04%。休闲农业开辟了农民增收新空间,已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极,带动全省900万农民就业,同比增长2.5% ;为全省农民人均增收贡献77 元,同比增长22%。

  作为全国“农家乐”发源地的友爱镇农科村位于四川省郫县西部,东距成都市20 公里,西邻都江堰30公里。全村面积2.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0 亩,96% 为花卉种植;有686 户农户, 人口2310 人。其中,农家乐核心区耕地面积280 亩,人口280 人。该村按照“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思路,以花卉苗木产业为依托,转变发展理念,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专门人才,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断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该村有农家乐常年经营户30 余户,日接待能力近1 万人次,参与农民500 余人,已形成农家乐、乡村酒店等多元化发展模式。2013 年,该村农家乐33 家,接待游客202 万人次,营业收入1.02 亿元,核心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8.1 万元。

  惠农政策贯彻落实深入民心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和农业部会同11 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深受地方和农民群众的欢迎,普遍反映项目选得对、选得准、作用大、效果好;文件出台得及时、精准、到位,对于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以来,对主产区建设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 切实起到了减损增供、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促进增收等多方面的作用。四川是全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首批试点省。2012 年起步实施,截至2014 年底,三年来全省已建成各类初加工设施7480 座,年储藏保鲜烘干能力已达190 万吨。项目已覆盖四川省20个市州40 个县766 个专合社,受益农户22.5 万户,有效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达940 万亩。项目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展示出强大作用和光明前景,取得了农民得实惠、产业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好效果。

  浦江县西涞镇大田村果蔬气调贮藏库,由黄进忠三兄弟联合申请建设,建设面积800 平方米,贮藏容量500 吨,建设费用230 万元(含产地初加工项目补贴52 万元),项目建设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项目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对果蔬的减损保质和附加值的提升上。产地保鲜项目建成后,辐射大田村周边4 个村,可减少因来不及销售而腐烂变质的果蔬损耗20-30% ;同时,由于项目运用气调保鲜技术,延长了果蔬保鲜期,保障了果蔬品质,提升了销售价格,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农民将自家自产的猕猴桃托管贮藏在保鲜库中,贮藏成本仅需0.15 元/ 斤,而经贮藏后错季销售的售价却可增加3-4 元/ 斤,很好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农民需求迫切。自浦江县项目申报开展以来,各村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关注,申报积极踊跃,呈现出“一库难求”的激烈竞争态势,申报农户需经过管理单位对其实地考察和抽签竞选等程序,才有约不足1/4 的申请者能成功申请到项目。这也反映出产地初加工项目深得民心的同时,仍需要不断拓宽补贴范围和加大补贴力度。(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