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生鲜农产品电商“渐梦渐圆”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张签名 字号:【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的一句话至今犹在耳畔:“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风口,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一定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据报道,目前我国涉农电商平台已超过3万家,其中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000家,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的推动,生鲜电商物流更是发展迅猛,递送健康鲜生活越来越成为大家追求的新型生活方式,冷链物流需求巨大。因此,不像20年前,马云他们嚷嚷要在中国搞互联网,在众人看来似乎是白日做梦,如今,生鲜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秉承“互联网+”的“尚方宝剑”,站在互联网巨头们的肩膀上,从事生鲜电商就显得持之有据、自信满满了。但是,恕笔者直言,恐怕至少在目前,这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初衷,如何才能渐入佳境,笔者认为至少还得迈过几道坎。

成本高企:

生鲜电商必须走出的困局

生鲜电商离不开冷链物流的支撑。比起普通物流,冷链物流投资巨大,使用成本昂贵,这是不争的事实。统计显示,2014年,国内生鲜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全国有4000多家生鲜电商,但只有1%实现了盈利,绝大多数还在亏损或持平。菜鸟网络农业生鲜部介绍,以上海为例,一张普通物流订单提货成本大约为6角钱,而冷链成本为9角钱左右,使用9.6米的货车运往杭州,普通货车的成本约1200元,而冷链车就要超过1800元。全程冷链,基本上每个环节的成本大概都会高1/3—1/2。据了解,当前生鲜电商平台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在60元到100元之间,成本之高可想而知。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是冷链物流的费用约占据了生鲜电商运营成本的四成,一方面是由于第三方冷链物流的配套体系没能建立;另一方面电商自建冷链的成本又非常高,没有多少生鲜电商能承担得起。

而成本的高企必然会转变成价格的高企,这与消费者的低价理念显然是相悖的。对于习惯于网上购物首先图便宜的消费者来说,自然不会买账!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生鲜电商的最大对手不是同行,而是消费者。有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只有24.5%的调查对象网购过生鲜,严重落后于其他品类,原因只有一个:太贵!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的生鲜产品且还便宜,何苦从网上买呢?

冷链安全:

生鲜电商必须面对的责任

有市场调研显示,对购买生鲜产品持有疑虑的消费者中,70%的人“担心物流时间过长条件不好,造成生鲜产品变质。”北京东城区市民叶凡在某电商网站上购买了一盒阿根廷红虾,“冷冻状态的虾看起来没有太大问题,但解冻之后才发现超过一半烂了,还有一股腥臭味,根本没法吃。”但是,已经签收的生鲜产品,根据电商的规定不能退货,叶凡只能自认倒霉。

这源于我国生鲜产品的非标准化问题仍未解决。因为“冻”的环节就要符合标准,比如速冻超过两个小时,在零下20摄氏度低温以下才能转到零下4摄氏度去存储。在速冻环节,保持零下二十几摄氏度一小时的投入成本其实很高,很多企业在这些环节会偷工减料。本来要冷冻4小时的缩减成了2小时。正常情况下,冷冻4个小时后再往外配送,历经10个小时的运输问题也不大,但是缩减成2个小时的冷冻,就会出现生鲜食品的安全问题。在冷链流程中,生鲜食品的交叉污染也是要解决的问题。据悉,很多企业为了减少不同生鲜包装间的交叉污染会进行分仓,订单要进行拆单,这些都会加大运营成本;而以现有法律难以据此对商家进行责任认定。

目前对于发现质量问题的生鲜食品,电商平台的售后政策存在很大差异,主要食品电商都不接受7天无理由退货,如顺丰优选规定“生鲜类食品一经签收不予以办理退换货”,1号店则规定生鲜食品只在24小时内可退换货。然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法》尚未出台,网购生鲜食品的售后服务尚缺乏针对性的法律,对于如何认定电商平台食品腐烂变质更缺乏具体的规则,监管难度大。

谁赢了冷链,谁便赢了江湖

虽然迈过这两道坎不能说就万事大吉了,但至少距离生鲜电商圆梦之日就不远了。因为对于生鲜农产品电商,冷链的成本与安全是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你不仅要建冷库,同时还必须要有冷藏+冷冻的混合配送车辆,以及冷藏周转箱及恒温设备,否则再好的商品,送到客户那里都会成问题商品。即使你有钱,投入了资产,但订单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会让你的运营成本大大地浪费。何况玩电商的有几个懂冷链物流、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冷链物流队伍。因此,社会化的冷链物流队伍,集约化、专业化的管理成为整个生鲜电商急缺的资源。如今业内有一种说法:“如果说生鲜电商是电子商务的皇冠,那么,冷链就是生鲜电商皇冠上的皇冠。”在生鲜领域,有道坎儿,无论公司大小,都绕不过去,那就是冷链物流,它被国际物流行业称为该领域的“珠峰”。所以,才有舆论断言“在生鲜电商厮杀中,谁赢了物流,便赢了江湖”。

(作者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