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谈经济增速趋缓新常态对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新常态下要有新对策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王 欢 字号:【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将会给农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怎么来应对,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杨军就此提出一些新的对策。

过去35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杨军首先回顾了过去35年我国经济与农业的发展变化。2014年中国的GDP是1978年的28倍,年均增长9.8%。这么大的国家,这么长的时间,这么高速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史上来说是一个奇迹。这期间,我国农业的GDP增速是年均4.5%,速度相对于整体的经济而言是比较慢的,但如果把这个增长速度放到全球来看,这个数字也是一个奇迹。最为关键的是农业GDP增速是我国同期人口增速的4.6倍。

随着这么高速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居民消费发生了很大的转型和变化。最典型的是1990年以前,对于大米、小麦等细粮的消费在不断增加,而对于玉米、高粱等粗粮的需求在不断降低,这个时期被称为以细粮代替粗粮的发展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消费出现了很大的转型,大米等细粮的消费不断降低,肉、蛋、奶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国家整体经济结构在发生变化,农业内部的生产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是跟随着居民的消费习惯发生的。首先,农业的GDP份额从1980年前的30%降到去年的9.2%;其次,肉、蛋、奶发展很快,农作物份额降低,由1980年前的86%降低到56%,畜牧产品快速增长;最后,农作物内部结构的变化也非常显著,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在不断提高。

2008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又出现了新的变化——进口增速显著高于出口增速,贸易逆差开始不断增加。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趋缓,

对农业产生深远影响

随后,杨军又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2007年以前,我国在28年间保持GDP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速为10%。2008年以后,我国GDP的增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去年,我国GDP增速已经降到了7.3%,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中国未来三年的GDP增速还会逐年下滑。经济增速趋缓,必然对农业产生影响。

首先,国内农产品的总体需求会降低。收入增长趋缓,居民对于粮食的消费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但是对于高附加值的产品例如肉、蛋、奶等,可能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收入趋缓可能意味着对它们的需求将没有以前那么强劲。其他依托于农业的产业,由于自身的不景气也会降低对于农产品的需求。

其次,农民非农就业压力会增大,工资性收入增幅会下降。过去,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和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出现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经济发展趋缓以后,都出现了第二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滑的现象。因此,在当前经济增速趋缓的形势下,很有可能会重现过去的相似景象。

再次,农产品贸易逆差将会继续。国内需求降低,产品又卖出不去,再加上进口冲击,农产品会面临多重挤压,这又会导致农产品价格降低,农业增长收益也会跟着降低。

杨军提出,现在农业对于工业的吸引力在逐渐增加,这对农业转型有帮助,但可能存在一些导致农民失地、就业难等社会问题,这要引起注意。另外,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财政的增长速度也会变慢,在农产品阶段性宽松和财政状况不佳双碰头的情况下,农业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紧缩的对象,农业投入机制面临很大的挑战。

在新形势下要多措并举,

谋划符合国情的措施

针对经济增速趋缓对农业产生的影响,杨军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越是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农业的基础地位越不可放松,国家更是需要保证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我国农业还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农业进行保护。

第二,要建立农业收入保险体系,稳定农业生产性收入。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很成功的经验,但是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背后有成熟的农业生产体系,我们面临的挑战比他们大很多,不能简单地套用他们的方式。

第三,提高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有积极的作用。

第四,建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必要贸易救济措施。我国农业的支持体系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远远不够完善。我国的农业还处在升级中,我们的农业还是“小孩子”,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是“成人”了,和他们在一个舞台上竞争,需要设计出来符合我国国情的一套贸易体系,这也是贸易公平的重要体现。

第五,引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时候,要处理好土地租赁、农民收入和就业的关系。

最后,杨军表示,我国农业的稳定器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无论我们将来走多远,农业的重要性都是不可以低估的。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