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加工: 呼伦贝尔朝阳产业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杨素文 字号:【

绿色食品,以其环保卫生、附加值高、绿色、健康、市场前景广阔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呼伦贝尔市在倾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上,着力建设好国家大型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产业化集团,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今年,在扎兰屯市举办的第八届绿色食品交易会暨首届农村电子商务峰会上,现场签约金额达44.2亿元,再创新高。

抓住绿色优势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一片没有污染的绿色净土,出产的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连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

呼伦贝尔岭东农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中国东北黑土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也是绿色食品生产的最佳基地。据近年来开发绿色食品的环境监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市99%以上的地区生态环境都符合发展“三品一标”的环境要求,是全国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环境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几年前的莫旗尼尔基镇西拉金村农民陈德富还只是个粮米加工厂的小老板,而如今他已是该旗600多户水稻种植户的“领头雁”,别人生产1公斤大米只卖5元钱,而他生产的大米每公斤可以卖到10元钱,部分精品大米每公斤可以卖到15元钱,被人们誉为“水稻大王”。那么陈德富致富的“法宝”是什么呢?那就是瞄准绿色产业。

莫旗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农作物播种面积达700多万亩,发展绿色作物种植潜力巨大。该旗坚持政府推动和龙头企业带动相结合,绿色食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全旗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该旗积极引导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一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该旗的“富方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该合作社注册基金已达531万元,现有成员600多人,建设绿色食品水稻基地两万亩,年生产能力已达两万吨。

2015年,呼伦贝尔市绿色食品生产能力也大幅度提升,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牛羊均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农区牛羊80%以上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全市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40个,总面积达到1950万亩;绿色食品企业达到60家,有效使用标志产品数150个;有机食品企业达到20家,产品达到5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35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达到35个;“三品”总产量达到400万吨,年产值150亿元。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旅游业的迅猛崛起,也为绿色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该市还将借助旅游开发的东风,进一步扩大绿色食品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呼伦贝尔已初步建立“三品一标”产品全过程监管体系和产品追溯体系,努力打造全市绿色食品精品品牌形象,把呼伦贝尔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基地中面积最大、企业认证率最高、农牧民增收最多的绿色食品大市。

打造“绿色品牌”

据了解,在今后的发展中,呼伦贝尔市将“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扩总量、建基地、壮龙头、抓认证、拓市场、强监管,打好“草原、森林、生态、特色、旅游”五张特色牌,加快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打造呼伦贝尔市绿色食品品牌形象。在《呼伦贝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打好草原牌,建设牧区有机食品畜产品生产基地;打好森林牌,建设林区有机食品黑木耳生产基地;打好生态牌,建设农区绿色有机食品农产品、畜产品及水产品生产基地;打好特色牌,建设独具呼伦贝尔地方特色的林果产业基地;打好旅游牌,建设中心旅游城市绿色产品销售基地。

莫旗在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制定和落实品牌创建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各类农业生产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品牌建设指导,鼓励支持商标注册,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品牌效益凸显。该旗“天纯”牌大豆、玉米、水稻获得了“自治区名牌农畜产品”称号;大豆、小麦、黑木耳、马铃薯、牛肉、羊肉、大鹅、鲤鱼等8个品牌进入“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行列;“莫力”牌菇娘在各类交易会上多次获得优秀奖和产品畅销奖;“富方”牌大米于2008—2010年,连续3年在内蒙古(扎兰屯)绿色食品交易会上获得优秀产品奖,在中国绿色食品2009烟台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10年又荣获了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2010年莫力达瓦柳蒿芽、莫力达瓦苏子首次出现在内蒙古(扎兰屯)绿色食品交易会上。该旗取得了自治区农牧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注册了“莫力菇娘”专利商标,产品已畅销到北京、上海、广州、沈阳、长春等大中城市,绿色作物已成为引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