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地方上熙攘热闹的饲料(兽药)一条街平静了许多,经过村镇道路的拉猪货车也比以往少了一些,受访的行业人异口同声——养猪的人少了。
这一现象也在数据上得到了佐证,农业部公布的2015年10月份生猪数据显示,全国生猪存栏同比下降10.3%,而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跌13%,环比下跌0.1%至3848万头。这组数据说明产能恢复并没有因为行情的有利可图而迅速回转。
那么,退出或者缩减规模的是哪类养殖户?行业又将出现怎样的趋势和机会?
大棒下的“不适者淘汰”
南方农村报记者近期走访茂名养殖大镇发现,沿路的饲料(兽药)一条街不复往日的车水马龙,近三分之一的店面处于关闭状态。仍开门的店铺境况也不甚好,业主普遍表示在牺牲销量做现金交易。
“客户少了,不知道怎么做销售计划了,”粤西饲料业务员阿伦在犯难,公司全线产品的销量基本都有20%的下滑,“退出的主要是养几十头猪的那种,技术差,成本高,不抗风险,行情稍差一点就没钱挣。”
这种状况也发生在粤北地区,韶关经销商朱老板介绍,当地小散户至少减少了10%-20%,大场也普遍缩减了20%左右的养殖量。南雄为民兽药彭老板也向记者反映,面对行情和政策的不确定性,很多散户选择了别的谋生方式,“出去打工每月还有几千元收入,养一批猪搞不好到最后亏个几万”,一位退出的养殖户说出自己的顾虑。
“好几个朋友不养猪了,养的也说累,不想干。好好做肯定有钱挣,但是没保障,不是对行业没信心,是对政策没信心……”英德养猪大户林亚细介绍,近年来,除了要应对场内的生产,还要处理好各项以环保为代表的法令新规方面的事宜,猪场经营的复杂性陡增。
种、仔猪供应商的日子也不会好过。粤北一位原种猪场老板表示,同行愿意扩栏或更新种猪同时又有钱在手的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平价卖猪,甚至是七八月份猪价高的时候也卖不出高价。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2013年数据,年出栏500头以下养殖户占总量的59%,至今仍是市场主体。但在行情和政策两把大棒下,不适应时势的散养殖户退出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其中,育肥场由于仔猪成本高,面对不确定的后市,缺乏投资动力;而小规模的自繁自养场无力投资环保设施,管理水平较低,更兼行情、政策风险加剧,变得有心无力。按农业部规划,至2024年散养户出栏总量将降至40%以下。
新养殖格局应运而生
散户退出,意味着靠搏行情已经行不通,腾出来的市场不会闲置,一批养殖企业趁机改变运营模式增强竞争力,而另一端的家庭养殖场也继续深耕细作,小富则安。
比如今年五月份,上市公司唐人神以近3个亿的代价收购湖南龙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进一步增强养殖板块实力。
“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一些养殖户的出路,比如温氏的“公司+农户”便是行业最为经典的大企业跟农户合作的模式。扬翔、正大、雏鹰农牧等农牧大企也以此为基础模式进行着跟养殖户的合作。不过,目前看来这种模式要求养殖户的实力也越来越高,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技术和养殖量,在今年10月下旬的华南畜牧业博览会上,茂名和泰牧业有限公司、茂名市东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化州市辉茂养殖场等几家规模与种猪行业龙头广东广垦畜牧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目的是获得广垦系统提供的饲料供应、保险补贴、金融服务、技术服务、生猪统一销售等方面的服务,而这些猪场本身存栏就在几百头到上千头母猪。
除了资本运作,改变经营模式则更具普遍性。一直经营台系种猪的兴泰农牧总经理王崇南介绍,未来该公司要一改主营种猪的经营方式,转产商品肉猪,避免种猪市场的恶性竞争。
具有成本和管理优势的家庭农场也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英德市福兴猪场老板林亚细介绍,2015年下半年,该场补充了一批母猪,趁材料便宜扩建了2000平方米的猪舍。目前饲料价格较低,一家三四个人力管理细致,可以把肉猪成本控制在5.8元/斤,即使目前广东毛猪价8元/斤的情况下,每斤仍有2.2元的利润,每头出栏肉猪可盈利500元以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