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嘉木树树美 千年古茶盏盏香——记肖仕梅与沿河千年古茶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龙丽红 字号:【

  贵州绿色生态优秀企业、铜仁市优秀农产品、国家合格评定质量信得过产品、中国消费者满意名特优品牌、2014年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2015年贵州首届春茶斗茶大赛古树茶类金奖茶王……一项项荣誉,一盏盏茶香,当产自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千年古茶从历史的锦囊中脱颖而出,人们便为她汤色明澈、香气馥郁、滋味甘爽的独特气质倾倒了。

  位于乌江出黔入渝交界地的沿河自治县,产茶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巴子国时期。唐宋时期称为思州的沿河,向朝廷呈贡的物品主要便是茶叶。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对产于此地的贡茶念念不忘,还曾特意赋词一首以表赞誉。现今在沿河自治县塘坝镇的楠木、榨子等村,尚有举国罕见的古茶园留存,茶树最大树龄在1000年以上,最小树龄也有500多年。

  然而,这些古茶树就像山谷中的幽兰,在漫长的岁月里,花开花落无人知,直到遇见了茶女子肖仕梅,它们那馥郁的芬芳才让追求者踏遍了山隅。

  肖仕梅,人如其名,她有着梅花一样坚韧不屈的品质,在挖掘千年古茶历史意义和商品价值的道路上虽百转千回却勇敢向前。

  十多年前,很少喝茶的肖仕梅在一本书上看到绿茶不仅具有提神、养神之效,还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抗癌等作用,便开始喝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由爱到痴,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7年,沿河自治县调整产业结构,茶产业成为让群众增收致富的重点产业。从不爱喝茶到喝茶成癖的肖仕梅认真了解了茶产业的政策优惠与市场前景后,本已在生意上小有成绩的她决定改走茶产业道路,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一开始,她选择的是茶叶成品代销。一年辛苦下来,虽未亏本,也未赚钱。肖仕梅觉得这与自己进军茶产业的初衷相去甚远,便思考着如何才能走出一条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她想到了茶叶代销期间了解到的塘坝镇千年古茶。好茶难得,上好的古茶更是难得,如果能将那些散落田间地头的古茶树加以利用,做成品牌,岂不是一条既能发展自身实力又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

  说干就干,肖仕梅当即前往塘坝镇实地考察,与当地政府和村民商讨深入挖掘古茶树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大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于是,2008年,肖仕梅牵头成立了沿河塘坝千年古茶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刚成立,好心人便劝她说:“发展茶产业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稍有不慎就会栽倒!”肖仕梅谢过好心人的关心,却更坚定了信心和决心,她时时勉励自己:只要执着和用心,就一定会成功!

  不会技术,她就派自己的侄子肖秋红与肖攀去邻近茶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湄潭及重庆、四川等地学习制茶技术;缺少资金,她就不分白天黑夜地奔走在亲戚朋友家,与大家深入交谈自己的想法和处境,积极寻求支持和帮助;没有销路,她就亲自背着茶叶前往贵州省农业厅,请茶业专家鉴定产品质量,为千年古茶把脉。

  2009年,公司发展遇到了瓶颈。由于产出与投入悬殊,几位股东见亏了本,强烈要求退股。肖仕梅无奈之下,与侄子肖秋红协商,收购了其他股东的股份。生产的茶叶销售不出去;以“公司+农户”形式与当地400多农户签订的498株古茶树收养需要资金投入;加工厂的设备需要更新;厂房需要扩建;工人的工资需要支付……那一段时间,肖仕梅的夜晚是在眼泪与思索中度过的,压力如山,路在何方?

  贵州省茶办专家的话时时在耳边回响,“这茶好喝,回家后大胆投入,将来一定有好前景”。她告诉自己,创业艰难百战多,任凭多大的风雨,挺过去,总有云开日出的时候!

  苦尽甘来,肖仕梅的坚守终于赢得了回报。2014年10月,肖仕梅公司生产的千年古茶参加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荣获“金奖”,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乌江之畔的千年古茶,终于因肖仕梅的不懈进取而在世人眼前吐露了它馥郁的芳香;而肖仕梅也藉由千年古茶的成功营销,实现了她带动当地茶农增产致富的初衷。

  肖仕梅并没有就此停下来歇一歇,她比以前更忙碌了。目前,她在塘坝镇再次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了1000多亩千年古茶园,带动了榨子、楠木两村600多户群众种茶。她还计划,在未来5年内利用茶树母株培育出更多的千年古茶,并将古茶文化与具有沿河特色的土家文化、乌江文化、红色文化融为一体,为乌江边的明珠沿河再添魅力!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