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仁的神奇功效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章洁琼 字号:【

  薏仁又名薏苡仁、苡米、苡仁、土玉米、薏米、起实、薏珠子、草珠珠、回回米、米仁、六谷子,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种仁呈椭圆球或圆球形,形似珍珠,表面白色或黄白色,基部较宽而略平,顶端钝圆,侧面有一条粗糙的较为明显的褐色纵沟。米仁质地坚硬,破开后,内部为白色,有粉性。

  薏仁是药食两用作物,有着多种神奇功效,被誉为“禾本科植物之王”、“生命健康之禾”。大诗人陆游对薏仁情有独钟,他的《薏苡》诗云:“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芡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薏仁在诗人的笔下变得诗意万千,一首诗把大如芡实的薏仁白、滑、香的美食滋味写得生动异常。

  营养功效

  薏仁是一种营养平衡的谷物,营养价值高且较为全面,在禾本科植物中位居第一,农学家把它划入“特优”谷物一类。研究表明,薏仁含有蛋白质14%,脂肪5%,碳水化合物65%,粗纤维3%,钙0.07%,磷0.242%,铁0.001%,这些成分的含量均大大超过稻米,所含蛋白质远比米、面高。而且还含有人体所需的亮氨酸、精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及矿物质,所含氨基酸比例非常接近人体的需要,比大米还容易被机体所吸收利用。薏仁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较高,其中亚油酸和油酸的含量可达75%以上。薏仁重金属及有毒物质残留量极低,是典型的“绿色食品”。

  冬天用薏仁炖猪脚、排骨和鸡,是一种滋补食品。夏天用薏仁煮粥或作冷饮冰薏米,又是很好的消暑健身的清补剂。薏仁还可加工制作成豆腐、酱油、醋、酒、面条、豆豉、糕点等食品。同时,由薏仁制成的薏仁茶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药用保健功效

  薏仁是补身药用佳品。根据加工炮制的方法不同,薏仁可分为生薏仁和炒薏仁。中医认为,薏仁生用时偏于渗湿利水,清热排脓;炒用则补脾止泻,利湿的作用增强。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并被该书列为上品,是一味不可多得的、食药皆佳的粮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薏仁:“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薏仁可以起到预防心血管疾病、降血脂、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和抵抗癌症的功效。

  (一)益气健脾,强身健体

  薏仁性味甘淡,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利小便、强筋骨的作用。体质较弱、气虚汗出、脾胃不和的亚健康状态者可每日于粳米中加入薏仁同熬煮食用。薏仁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需要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的人群亦可以食用薏仁。

  (二)抗菌消炎,清热镇痛

  通过药物学研究发现,薏仁多种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多种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薏仁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效成分。如其所含的植物抗病原真菌的蛋白,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和热稳定性。薏苡仁油脂能减缓或消除肌肉痉挛、舒张支气管、改善呼吸功能,具有镇静、镇痛及解热作用。

  (三)调节血管,降糖止渴

  药理研究表明,薏仁具有软化血管的作用,经常服食米仁,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在历代中医学本草书籍中,都有关于薏仁治疗糖尿病的记载,如《本草拾遗》“温气,主消渴”, 薏苡仁成为中医临床治疗“ 消渴”(糖尿病)常用药物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薏仁多糖A、B、C具有降血糖之功效:多糖A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糖露糖∶半乳糖(1∶1∶1∶11∶10)组成, 多糖B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3∶18∶13∶3∶10∶5)组成,多糖C为葡聚糖。

  (四)防癌抗癌,提高免疫

  薏仁的活性成分(薏苡仁酯、薏苡仁油)及总提取物均有很强的抗肿瘤作用。以薏苡仁油为原料的薏苡仁注射液在国内为上市药物,商品名为康莱特注射液,可供静、动脉直接大剂量输注,适用于不宜手术的气阴两虚、脾虚湿困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及原发性肺癌,配合放疗、化疗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对中晚期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抗恶病质和止痛作用。

  美容减肥功效

  薏仁是美白的圣品,是纯天然的瘦身美容食品。薏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功能,在抑制有毒的脂类过氧化物、稳定不饱和脂肪酸、维护细胞膜完整、抗衰老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斑雀、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对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另外,薏仁还有美发的作用,可使头发光滑柔软并防止脱发。

  薏仁可以促进体内血液和水分的新陈代谢,其油脂提取物薏苡仁素、薏苡仁油、薏苡酯三萜化合物等成分,具有降脂减肥的作用,可起到一定的减肥效果。

  食用禁忌

  薏仁虽好,但也有食用禁忌。薏仁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可促使子宫收缩,因而有诱发流产的可能,所以孕妇应避免食用薏仁,尤其是孕早期的孕妇。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