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带着一家人和狗去京郊房山区的坡峰岭看红叶。车多、人多,山上的红叶却稀稀落落。心里撮火暗自嘀咕:“大老远巴巴跑来干什么?”朋友推介了一处农家乐,据说羊腿烤得不错,又跑了30公里,靠GPS导航找到那家连招牌都没有的院落。一进门,见地上铺着玉米棒子,儿子坐在地上就搓玉米粒,一边搓一边大呼小叫:“都来都来,大丰收,全民剥玉米!”看他搓得不亦乐乎,我心里一下松快许多,能让儿子感受到时令的节律,这一天就没白过。天道有常,不容矫情,你想告诉孩子秋天的标识是满山红叶,他心里装下的却是一嘟噜一嘟噜玉米棒子。
红叶把大山变成了闹市,景区里磕头碰脸、游客比树叶子还稠的场景,给人的第一联想就是春运火车站。那些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拼命加班的农民工,一到年根儿就手里攥着火车票,肩上扛着大包小包心急火燎地往家奔,他们千里迢迢日夜兼程,是要赶赴那个叫做“年夜饭”的仪式,那个阖家团圆的年度大典。自商周以降,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附和着农事活动的作息频率。天坛祈年殿是明清两朝皇帝正月里敬天理神、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地方,所以又名“祈谷殿”。 春节意味着严冬即将结束,新一轮农业生产的开始。清明、中秋等既标注了季节和时令气候的变化,也与人们把握稼穑活动规律息息相关。
冬去春来,春种秋收,农业自古就是一个仪式感最强的产业,而且这些仪式的上演拥趸最多,能吸引、感染社会各界男女老幼。正是基于这个特点,各地竞相发掘、整理这份资源,把它装点成金字招牌,视为宝贵的无形资产。这种仪式感不仅限于观赏,还有产业发展的实际功效,这一点,看看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节庆品牌就可以知道。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花落福建,据说主办权还是经历了一番角逐才争取到的。福州人有幸,2015欣逢盛事;福建农业有幸,平添一个向全国、向海峡两岸充分展示自己的大舞台。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说:在“十二五”收官之年举办第十三届农交会,具有特殊意义。福建省副省长黄琪玉说:农交会是福建农业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对充分展示福建、福州农业,扩大对外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意义重大,办好农交会是加大推动福建省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要举措。
不仅如此,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展”的农交会已经成为了举办地社会各界皆大欢喜的盛典。对业内人士来说,盛会的举办就是成就展示、促进贸易、传播技术、推动交流合作、再上台阶的节点。就像一棵大树不仅仅能向人类提供木材一样,它的生态价值远大于材质价值。农业向人类奉献的也不限于食物和原料,它既是一个亲近自然的门户,又是一个文化承载系统。农交会是一个盛大的仪式,为社会公众搭建了一个难能可贵的特殊心理空间,送来一股清新的风,给久居大都市的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实惠。参与农交会,享受农交会,是我们对自然和人类勤劳智慧的礼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