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西藏农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潘利兵 李增杰 刘晓军 梁 漪 孙 洁 字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援藏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农业部统一安排部署,11月2日至11月6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成立调研组深入西藏拉萨、林芝等地,采取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开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题调研,先后调研了6家加工企业、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和最美休闲乡村,召开2次座谈会。通过调研,总体上看,西藏农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初露端倪。

主要特点

(一)发展态势比较喜人。2014年西藏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达到28家,主营业务收入39.24亿元,同比增长38.6%,利润总额10.22亿元,同比增长41.22%,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均居全国各省份前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步发展成为西藏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目前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农牧民人数达到8.2万人,营业收入达到6.64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初露端倪,以旅游为载体,藏粑、鸡、猪、牦牛及乳制品、皮绒制品和藏药等特色农畜加工品逐步与旅游市场对接,旅游销售收入占农畜加工品总收入的一成左右。

(二)产业特色比较鲜明。西藏被誉为“我国最后一块净土”,空气、水和土壤的工业污染程度极低,农作物病虫害少,畜禽基本以自然放养为主,这样的自然环境和农牧业生产特点赋予了当地农畜产品较高的质量安全可信度,如牦牛肉已被认为典型的绿色食品。产品功能特色显著,如虫草、藏红花、雪莲、松茸、麝香等产品特色功能已被广泛认知,藏系山羊绒无论是纤维的细度、长度,还是弹力和光泽等指标都居世界羊绒之首。资源稀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随着国家对西藏地区生态保护政策力度加大,资源稀缺性还将进一步凸显。西藏特殊的地理区位和气候特点赋予了休闲旅游诸多特点,初步形成了特色民俗村镇、观光休闲农牧林业、休闲林卡、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藏家乐等多种旅游类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态丰富。

(三)龙头带动有所提高。“十二五”以来,全区加大了招商引资和农业产业化扶持力度,2014年底全区共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自治区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地(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84家,目前还有一批规模以上企业正在建设中。各级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吸纳农牧民就业、农牧民入股和通过“公司+农牧户”模式等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作物种植50多万亩,畜禽养殖500多万头(只),辐射带动农牧民5万多户,农畜产品订单金额3亿多元。西藏特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圣鹿”为中国驰名商标,主要生产销售菜籽油、核桃油、大蒜油和辣椒油等,年收购油菜籽、核桃等油料作物600万斤,油菜籽收购价格超过2.5元/斤,野生核桃收购价格超过10元/斤。

(四)品牌建设不断加强。西藏结合当地实际,不断用品牌化理念加快改造现有农牧业,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不断提高西藏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目前全区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的有21个,通过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05个,地理标志产品8个,绿色食品8个,有机食品23个。涌现出一批如“圣鹿食用油”、“洛丹”糌粑、“嘎玛”苹果等名优产品。“甘露”、“诺迪康”、“奇正”等已是全国驰名的名牌藏药;奇正藏药、诺迪康药业、拉萨啤酒是上市公司。西藏高原之宝牦牛乳业有限公司、西藏特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自治区上市后备企业。西藏作为“世界旅游目的地”,经过“十二五”快速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西藏传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西藏向游客展现藏家生活、藏族风俗、特色餐饮和高原特色农产品的一张名片,是西藏旅游的亮点和增长点。

(五)增收作用明显加大。截止到2014年底,西藏自治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71元。以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艾玛岗为主的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阿里为主的藏西北绒山羊生产基地,拉萨、山南为主的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林芝为主的藏香猪养殖基地,山南为主的藏鸡养殖基地等农牧业特色产业示范区,实现增收10.6亿元,受益群众160.87万人,人均增收659元。拉萨市108户休闲农业经营户全年经济收入超过1000万元,户均收入近10万元。

(六)融合发展逐步探索。西藏多样的生态系统,不仅孕育了种类繁多的特色农畜产品,而且向世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西藏农牧业各类经营主体,依托藏区特色农牧业资源,积极推进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不断增值增效。加工企业正在探索以加工为龙头,逐步推进产业的前延后伸,打特色牌、绿色牌和净土健康理念,与旅游市场的对接,将藏粑、鸡、猪、牦牛及乳制品、皮绒制品和藏药等特色农畜加工品推向国内外。西藏东元食品有限公司,依托特色藏香猪资源,发展养殖、屠宰、深加工、连锁专卖一体化发展,促进特色产品增值和养殖户增收,目前该企业正在谋划建立藏香猪主题文化园,进一步将产业链向藏区特色的餐饮住宿、休闲旅游延伸。桑木民俗旅游休闲村,以12个休闲民俗户为龙头,发展休闲林卡特色旅游,并成立了藏年花、格桑花、手工编织等三个合作社生产加工农畜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休闲民俗户户均年收入10万多元。

存在困难和问题

虽然“十二五”期间西藏农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产业融合取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起步晚,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还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比较薄弱。

(一)资源布局分散,瓶颈制约突出。西藏高原特色农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和豆类,其中青稞是西藏的主要粮食品种,是制作糌粑、青稞面、传统青稞酒、青稞白酒和啤酒的主要原料,但种植分散,原料收集困难。堆龙德庆县古荣乡朗孜糌粑有限公司是拉萨市最大的糌粑生产企业,日加工青稞35吨,原料收购缺口大,无法进行满负荷生产。畜禽资源主要有牦牛、藏羊(草原型)、绒山羊、藏猪、藏鸡等,但规模化、专业化滞后。西藏林芝地区贡布乳业有限公司是全区二家乳品加工企业之一,主要原料是牦牛乳,由于没有原料基地,奶源是企业最担心的问题。药材以传统方法生产居多,产品以散剂、水丸剂和汤剂等居多,胶囊、片剂、口服液等相对较少。休闲农业资源底数不清,缺乏资源整合和规划引领,多数观光项目以农牧民自主开发为主,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调查,体验项目多以观光采摘为主,对民俗、文化等资源的开发严重不足。

(二)初加工产品多,科技含量不高。目前西藏对青稞、牦牛肉等农畜产品加工还处在初加工阶段,并且初加工设施条件建设滞后,手段比较传统落后,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比例很小。如牦牛肉开发多数为手撕牦牛肉、风干牦牛肉等初级加工品。堆龙德庆县古荣乡朗孜糌粑有限公司日生产青稞粉(糌粑)28吨,炒制、分装、计量等环节均为人工操作,品种及规格较单一,品质难保障。西藏林芝嘎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现有蛋鸡10万只,鸡蛋年产量1400吨,其中普通鸡蛋1000吨,藏鸡蛋400吨,基本不做加工处理,直接打码、装箱销售。从事休闲农业的农牧民,缺少旅游服务业从业、经营知识和技能,对当地独特民俗和文化了解不深,在推广营销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新型经营主体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全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24家,农民合作社不到4000家,家庭农场只有17家,农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及融合发展主体、载体支撑很薄弱。拉萨市全部28家农畜加工企业,总资产上亿元的企业仅两家,带动农牧民3.9万户,建立品牌专营店企业仅5家,且知名度不高,数量少,尚未在区外建立直营机构。专业销售市场尚未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畜产品主要销售对象是外地游客,除在周边土特产店销售外,几乎没有其他销售渠道,而部分土特产店的假劣商品对本地产品的市场拓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以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尚未形成,原料供给、生产加工和产品终端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限制了农畜产品的流通。

(四)现代经营理念、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龙头企业前延建基地、后伸拓市场意愿不强,技术、人才、资金、市场及人流、物流制约因素较多,融资困难,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原料通常采用现金结算,需要大量的现金流;同时,许多企业急需资金进行技术设备改造。西藏地广人稀、点多线长,乡村旅游交通基础薄弱,游客出行花费时间长、成本高,与快旅慢游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旅游安全保障投入少,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由于农业旅游发展需要的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设施等基础性资金投入较大,一些小型企业和农户无法承担巨额资金投入,同时银行借贷较为困难,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西藏整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发展较为粗放。

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提出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到“十三五”末,西藏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牧民及农村全面小康极为关键。农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西藏农业提质增效、扩大农牧民就业增收、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从当前实际来看,依托特色优势资源、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逐步成为打造西藏特色竞争优势的新增长点和重要产业支撑。调研组认为:“十三五”时期,西藏农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正处于从起步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要顺势而为,加强引导和扶持,坚定不移地打好两张牌,一张是特色牌,另一张是绿色牌,在树立品牌标准化发展理念、加强市场开拓引导、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下功夫。结合具体调研情况和西藏实际可能,我们对西藏农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定位布局,制定有关规划。要以规划为先导,统筹考虑和整体谋划发展思路,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农牧民种植(养殖)习惯、现有加工流通现状等因素,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引导农牧民按照主导产业布局发展,实现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有机整合和共享,促进主导产业的集中、集聚和集约发展。结合西藏自治区高原特色和民族特色旅游,挖掘区域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发展形成一批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聚集区和精品线路。积极支持、帮助西藏研究编制农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规划。

(二)注重效益质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西藏交通条件、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农业产业基础、市场需求与开发潜力等要素有限,要以保护性开发为原则,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产方式转变等方面的建设,保护规划区生态环境、优化农牧区生产生活面貌,坚持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道路,坚持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理念,引导当地农畜产品加工业适度规模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免破坏。加大对西藏农畜产品及加工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发动全国各省农业部门加大援藏力度,在各地建立西藏农畜产品和精品旅游路线的展示、推介平台,利用CCTV-7频道、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村网等媒体加大公益宣传,培育消费市场,逐步形成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西藏特色农畜产品及加工品和特色农耕文化产品的强大物流,切实将西藏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突出高原特色,厚植本土品牌优势。西藏农畜产品加工业要充分利用“质量安全可信度高”、“功能特色显著”和“资源稀缺”三大特点,实施“品牌、标准化战略”,开发生产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 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形成一批知名度高、质量安全过硬的西藏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品牌。要立足区外市场,积极组织、引导西藏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区外企业和市场,加强区外市场开拓。支持西藏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全国农博会、农加工投洽会、技术对接等活动,参与内地科研单位、加工、物流企业和电商平台的对接交流活动,加强技术、人才、资金、市场、品牌等方面联合、融合,借助内地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品牌和市场优势,在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实现协同发展、优势互补。

(四)加强科技支撑,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项目、标准项目立项和推荐要向西藏适当倾斜,结合西藏农畜产品初加工特点和需求,加速研发西藏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适用的技术和设施装备,努力将西藏纳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区域。组织国内权威专家为西藏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把脉问诊,解决技术难题和需求。进一步改进科技推广服务方式,针对区情的特点,大力推广农牧民易接受、生产实践易推广、增效增收易见效的一批技术设备,切实提高科技普及和推广率,为西藏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充分利用“西部农产品加工管理人员培训”和“农业农村技术人才职能鉴定”等人才项目,积极组织和引导西藏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培训,争取把西藏人才引进与“援藏”工作有机结合。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培训。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