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设备关系大发展——山西省农产品初加工环节亟待加强
时间: 来源: 作者:段伟华 字号:【

山西省农产品种类丰富,特色明 显,但与潜力巨大的市场相比,农产 品加工现状并不理想,特别是初加工 环节还不够完善,农产品附加值较低, 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薄弱。杂粮是山西 省优势农产品,但加工量还不到一成。 农村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的落后、 老化和加工机械的匮乏已经影响到农 民的生产和生活。这些初加工机械看 似“小设备”,但却与特色产业发展 息息相关,与农民增收关系莫大,需 要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

小油坊、小磨坊工程既解决了 农民生活难题,也凸显农村初 加工机具匮乏的短板

山西省农机部门曾对农村米、面、 油等加工机械发展现状进行普查。调 查显示,全省乡村农产品加工机械发 展严重滞后,满足不了农民群众的要 求。一是农产品加工机械社会保有量 严重不足。全省 2.8 万多个行政村米面油加工机械数量仅有 7.1 万台,在平川地区平均 3.4 个行政村仅有 1 个加工点,在丘陵山区 5.2 个行政村仅有 1 个加工点,加工机械严重不足, 导致农村出现加工粮油难的问题。

而更让人揪心的是,原有的小 磨坊、小油坊技术落后,还存在食品 安全隐患。农村主要依靠就近的小 商品店或小商小贩购买生活必需品, 其很多是未经过检验的产品,产品的 安全得不到保证。而原有加工设备则 大多技术落后,加工的产品品质令人 担忧。

比如,过去的榨油机械主要是 高温高压压榨,这种机型在欧洲国家 早已淘汰。因为其榨制过程中产生高 温,会使油料中大量有益人体健康的 成分被分解断裂 , 变成有害物质,对 人体有害。一些贫困山区农民仍在使 用的“小钢磨”,所加工面粉的含铁 量超出国家标准 65 倍以上,对人体 胃黏膜十分有害。尽管国家对这类 设备已明令淘汰,但由于生活所需,有些农村仍在使用。

鉴于此,山西省农机局从 2011 年开始实施农村油磨坊升级改造建 设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已经投入资 金 630 万元,引导农民投入 827.5 万元,改造和新建农村磨坊油坊 191 个,更新各类加工机械 409 台套,项目建 设点覆盖全省 11 个市、37 个县,受 益农民 16 万人以上。几年的实践表 明,农村磨坊油坊升级改造改善了农 民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吃到了自己 种植、亲手加工的放心粮油。

农村油坊磨坊改造建设已成为 很多市县的主导民生工程。吕梁市将 磨坊建设列为该市“十二五”期间“方 便农民五件实事”之一。已经建设改 造磨坊 700 多个,总投资达 7000 余 万元。和顺县把农村磨坊油坊升级改 造建设项目作为“群众需求最迫切、 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 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来 抓,把这项工作列入街道硬化、绿化, 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村民水、电设施建设等主要民生公益工程内容,作为 村级建设主要惠民工程给予补助。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不仅关系农 民生活,更关系生产效率和农 民收入的提升

近年来,山西省围绕特色农产 品已经出台诸多扶持政策,红枣、核 桃等产品已经成为很多农村的主导 产业,为农民增收贡献不少。但是, 由于当地深加工企业的匮乏,很多 农民还停留在售卖初级产品的阶段。 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成为制约农民收 入大幅度提高的瓶颈之一。

红枣是山西省的重要土特产品 之一 , 尤其在吕梁山区,它是农民传 统的收入来源。由于烘干等初加工机 械的缺乏,红枣成熟恰逢雨季,农民 因为潮湿霉变造成的损失时有发生。 过去,枣农主要通过自制土窑对红 枣烘干,但由于不能精确掌握温度, 红枣品质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而山西省的另一个优势农产 品—核桃产业也面临初加工机械匮 乏的困境。目前全省方山、左权、灵 石、孝义、汾阳、古县、石楼、中 阳等许多县已把核桃产业作为“一 县一业”加以推动。预计“十二五” 末全省 20 万亩左右的核桃种植县将达到 10 个,全省的种植面积将达到500 万亩,产量达到 200 万吨。核桃 后期的去皮、烘干、破壳等需要大 量人工,而农村劳动力又日益减少, 过去纯手工的加工方式已经难以满 足生产需要。这些主产区急需要普及 推广核桃去皮机、破壳机、烘干机和 榨油机等初加工机具,以解决生产之 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省大多数 主产区的核桃树都是在近几年所种植,很快将会进入盛果期,届时对初 加工机械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粮食生产也存在同样问题。一 年两作运城临汾等市,由于在玉米收 获后,必须抢时间种植冬小麦,时间 很紧。每到此时,很多农民不得不选 择在公路上晾晒粮食,不仅带来安全 隐患而且效率低下。没有烘干设备, 很多农民因粮食霉变受损。而在出售 粮食时,高水分的粮食都会有很高的 扣量和扣价,农民种粮收入也会大打 折扣。

尽快配套相关扶持政策,让小 设备为农民生产生活发挥大作 用

从已有的调查数据看,农产品 初加工机械对于生产效率、农民收入 的提升作用非常明显。中央财政已安 排 16 亿元资金,补助农村建设 5 万 座初加工设施,重点提高果蔬储存和 烘干能力。借助这项补贴,西北、华北、东北等马铃薯主产区,销售期半 个月延长到了 7 个月,实现了错季择 机销售,售价提高了 30%-50%,农 民由此增收大幅度提高。这些初加工机械对降低农产品损失率的作用更 是明显。通过储存烘干设备,马铃薯、 水果、蔬菜产后损失率分别从 15%- 20%、15%-20% 和 20%-25% 降低到6%、4% 和 6% 以下,相当于每年多 增加 27.5 万吨产量。

山西省小磨坊小油坊的实践也 说明农民对于初加工机械的需求。现 实是,果蔬等大宗农产品初加工设备 基本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但这些设备 的价格较为昂贵,普通农户往往难以 承受。对此,应该出台相应补贴政策, 引导农民通过合作社或者农户合伙 的方式购置初加工机械。在补贴政策 上,各地普遍存在重产前轻产后的 问题,在补贴导向上应该适当转变, 向产后初加工倾斜。

技术推广则应该推行全产业链 的模式,加强产后科技成果转化。据 了解,山西省科研院所的初加工成果 并不在少数,可惜的是大多束之高 阁,不为农民熟知。相关部门应尽快 筛选出一批成本低廉、经济适用的技术成果,加强农科对接,加快技术转 化。农民培训则应该注重初加工技术 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批既懂种植又懂 加工的乡土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