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寻乌县:“联村共治 法润乡风”走出乡村治理“寻乌经验”
时间:2025-08-21 16:46:15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 字号:【

  编者按:寻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居赣、闽、粤三省交界处,全县辖15个乡(镇),总人口33万人。近年来,寻乌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按照与民共建、与村联治、与法同行的思路,着力打造“党建引领、依靠群众、源头解纷、优质服务”长效机制,矛盾化解“能进祠堂不上公堂,能在村组不到县乡”,形成了“联村共治、法润乡风”的“寻乌经验”,构建了矛盾纠纷化解乡村治理新模式,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

  江西寻乌县紧紧围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按照与民共建、与村联治、与法同行的思路,全面推行单位联村、干部联户平安建设帮扶联系机制,发挥全县495个基层党组织1.15万名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做法。“联村共治 法润乡风”的寻乌实践,提供了基层样本,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为核心。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领头雁”“主心骨”,党建引领是“寻乌经验”的政治灵魂。寻乌县委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工作,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作为深化平安创建的基础工程,全面推进与挂点联系村级党组织的结对共建工作,开展联合培养农村干部、联合培训农村党员、联合化解矛盾纠纷系列活动,提高村干部处理乡村事务、矛盾纠纷的能力。

  坚持依靠群众为基。寻乌在全县60个较大的村庄设立农村“五老”人员联系站,邀请“五老”人员处理矛盾纠纷,在各村组建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组织,发动群众自治。考虑柑橘产业是寻乌县支柱产业,寻乌县组织司法系统工作人员编写果品销售样式合同,常年开展法制宣传进果园、纠纷调处进果园、法官服务进果园的“三进”活动,司法服务形成“请吃茶”“讲土话”的工作方式,法治工作暖群众。大力弘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客家精神”,整治不赡养老人、老人有病不照料等现象,提倡婚事新办,并制定婚约彩礼协议样本,德治培育乡村文明。

  坚持法治力量下沉。寻乌县整合全县法治力量,按照一村一队要求,组建“123”法律服务团队(1名法律顾问、2名政法干警、3名巡回审判联系人员),采取“定期+预约”方式,大规模走访调查,掌握社情民意,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服务,协助化解矛盾,实现民情在调查中掌握,风险在调查中防范,矛盾在调查中化解。2021年以来,全县法治服务团队走访特殊重点人员11212人(次)、上报民生民安类事件14.5万条(次)、开展巡回审判208场(次),协助化解矛盾5000多件,其中重大矛盾纠纷33件。

  坚持客家矛盾客家调。寻乌县盘活客家祠堂等闲置资源,将其打造为集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村民说事议事、道德讲堂等功能为一体的善治阵地,让“小阵地”发挥“大作用”。结合客家风俗,推行客家矛盾“讲法调”“祠堂调”“长者调”“家训调”“食茶调”,积极引导群众“能进祠堂不上公堂,能在村组不到县乡”,把矛盾化解在村组。目前,全县建立调解队伍208支,共有调解员1016名,其中专职调解员15名,社会团体和其他调解组织29个,覆盖了城乡各个角落。

  坚持多元化解促和谐。寻乌县设立“访调诉”一站式服务中心,采取重点部门常驻、一般部门轮驻、涉事部门随驻方式,安排80名法律和调解专家坐阵,参与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2021年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864起,接待来访群众927批1574人次,信访总量逐年下降,有效破除了多头访、重复访等问题。

  坚持红色治理聚合力。寻乌县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名村,依托寻乌调查、圳下战斗、罗福嶂会议等革命旧址,打造全国红色名村2个、省级红色名村2个、市级红色名村3个,在讲好红色故事、加强乡村治理中树立标杆。凝聚红色力量,全县422个网格均建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成率达100%,推动全县3163名机关在职党员到网格报到,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共组建志愿服务队伍1125支,创设志愿服务项目3685个,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36万场次,总服务时长283万小时。

  (本文系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