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豫北平原,沃野染金。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麦浪中穿梭,这些承载着丰收希望的“钢铁麦客”,正是来自支撑夏粮抢收的坚实力量——蓬勃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当三夏生产从“单打独斗”转向“集团作战”,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以其专业化、组织化的服务优势,精准打通单产提升的“最后一公里”,为丰产丰收注入强劲动能。
服务半径延伸带来单产增量。服务半径的物理距离,丈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度。放眼全国,为更好服务三夏作业,各地普遍建立起机动高效的服务网络,采取专人专片负责机制,极大提升了作业效率。服务半径的化学反应,也带来了单产的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耕地、整地到播种施肥,从病虫害防治到粮食烘干,全链条、全要素的专业服务,将分散的农田纳入标准化生产体系,让每一块土地都享受到科学规范的管理。这种以服务网络重塑生产空间的实践,让技术红利通过服务半径的延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单产增量。
单产提升密码藏在服务链中。单产提升不是单一技术的孤军奋战,而是服务链各环节的协同共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样的服务链正在不断完善和延伸。从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外出参观学习,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铺设滴灌管道、帮助小农户调试,再到相关农技员定期上门的指导,技术落地的每个环节都被嵌入严密的服务链条,把听起来“高大上”的农业科技,转化为农民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简单操作。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不再遥不可及,它们通过这条服务链,直达田间地头,展现出了增产效果,技术落地便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有效带动小农户拥抱大农业。当前,“大带小、强帮弱”的共赢图景正在田野间生动铺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技术帮扶、统防统治、订单生产等多种服务模式,将分散的小农户紧密联结起来。有的家庭农场通过技术培训,带动周边农户采用先进种植技术,实现增产增收;有的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订单,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收购农产品,让农户不再为销售发愁。这种经营体系的本质,是将小农生产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小农户不再是孤立的生产单元,而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的“有机细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赋予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和连接市场的通道。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仅托举起今夏的粮食丰收,更为中国饭碗筑牢可持续的根基。
三夏的田野,是检验粮食生产成色的考场,更是观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窗口。从服务半径的拓展,到服务链的延伸,再到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用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的“组合拳”,破解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难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