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市如何不断促进农民增收——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
时间:2025-08-21 16:42:35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付 文 字号:【

  吉林省辽源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问题精准发力,采取超常规、针对性、精准性硬举措,充分激活人、地、钱等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实施一揽子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24年,辽源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9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96元,增长7.3%,总量在全省排名第4位,增速排名第1位。2025年一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654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77元,增速为7.9%、排名居全省第1位。近期,笔者围绕辽源市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与同行探讨。

  一、主要措施

  (一)抓产业带动,提升经营净收入。印发《2025年辽源市各县(区)粮食生产目标的通知》,分解下达各县区粮食播种面积341.7万亩,其中:东丰县184.1万亩、东辽县142.4万亩、龙山区7.75万亩、西安区7.45万亩。推广高产耐密玉米品种面积297.68万亩、高油高产大豆面积16.5万亩、水稻25.4万亩,示范转基因玉米面积1.09万亩,下达保护性耕作任务12万亩,稳步增加种粮收益。

  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推动畜禽出栏量稳步增长,力争实现产值45亿元以上。截至2025年2月末,全市生猪出栏8.9万头,同比增长8.74%;肉牛出栏4.8万头,同比增长18.62%;羊出栏0.95万只,同比增长4.72%;禽出栏440万只,同比增长26.06%。

  加强对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景点的宣传推介,抓住“五一”“十一”小长假、冰雪旅游季等,依托乡村旅游中的餐饮、住宿、采摘、农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丰富冬季旅游产品。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围绕“冰雪+民俗文化”,打造独特文旅体验,推出了“戏雪乐园”冰雪旅游产品。康源谷景区以精彩纷呈的冰雪项目为核心,巧妙融合别具一格的景观与丰富多元的娱乐项目,打造冬季雪景。据统计,2024年春节假期,辽源市接待国内游客90.0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37亿元。

  (二)抓转移就业,扩大工资性收入。明确财政投资项目本地用工比例需超80%,农民持证就业比例要实现倍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例要应增尽增。制定《辽源市2025年度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情况调度表》,建立月调度机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春风行动”,举办招聘活动59场,进场单位2360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05万个次,通过“96885吉人在线”平台推介岗位10291(次)、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直播带岗活动34场。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完善精准帮扶机制,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人员进行兜底安置,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截至2025年2月末,全市累计减少零就业家庭户5196户。

  (三)抓政策落实,提高转移净收入。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确保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截至2025年2月末,全市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4533户19241人,保障农村特困供养人员4286户4377人,共发放救助补助资金2018.85万元。落实好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政策,合理提高农村居民医保待遇保障水平,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人群给予资助。共资助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30578人,资助金额546.02万元。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优化乡镇福利中心布局,加强跨乡镇入住需求统筹调剂,确保“应养尽养”,2024年共建成4个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9个老年食堂、1个农村养老大院。

  (四)抓深化改革,增加财产净收入。全面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落实农村集体资产流转必须进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公开交易的要求。今年以来,全市农村产权交易挂牌1654宗、涉及金额2845万元。根据《2025年度辽源市农村集体“册外地”与其他收益分配指导意见》,全市累计册外地面积81.22万亩,其中可收费面积43.18万亩,已收费面积39.9万亩,已收费金额3880.99万元。

  二、对策建议

  辽源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要在当前国内国际大环境下,不断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获得感,还有很多工作需创新和实践,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发挥市县乡三级就业服务机构及乡镇人社平台作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依托吉林智慧就业一体化信息平台,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实名制数据库使用。实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行动。力争全年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1万人以上,劳务收入达到33万元以上。

  (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农民务工就业。支持村集体利用农村闲置厂房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自筹实施的人居环境整治、村屯基础设施建管护项目,应当吸纳本地村民务工,对使用本地农民工开展建设的项目优先支持。

  (三)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行动,拓宽农村居民就业转移渠道,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对有培训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应培尽培”,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培训模式。以提升就业技能和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通过政务服务数字化升级,为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构建一站式服务通道,打造便捷高效的准入准营环境。强化村级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立足本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实际,积极领办农民合作社,实现集体增收、农民受益。

  (五)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聚焦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主体,持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升发展三年攻坚行动,用足用好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推动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紧密多元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共享发展红利。

  (作者单位:吉林省辽源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