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承家庭农场位于山西省壶关县集店镇天池村,成立于2018年3月,经营土地面积230余亩,主要从事苹果、梨等农作物的种植、贮藏及销售。家庭成员劳动力5人,常年雇工3人。农场主申振芳负责果树修剪、土壤保护、对外拓展市场等,妻子负责安排雇工栽种、打枝、采摘、装车、销售,儿子负责修剪、施肥,父母负责巡逻地块和后勤保障。
聚焦“树上果”,推进老树“接新枝”
引进优品,提质升级。2019年,农场流转天池村集体老果园160亩,针对果园品种老化的状况,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合作,对老树进行分类嫁接提质。苹果树嫁接红富士新品种“晋短富”,梨树嫁接“玉露香”品种,桃树嫁接“大久宝”品种。2019年至今,已有100余亩6000余棵果树完成嫁接、引种。梨、桃亩产由750公斤提高到1750公斤,苹果亩产由40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亩均收入均提高2000元以上。
钻研技术,科学管理。农场主通过考察学习,研究总结了果树种植“一推二旋三下垂四抹芽”的垂枝定型技术,使果树早1~2年进入丰果期。“一推”是指顺直立条左右晃动使其软化;“二旋”和“三下垂”是指把直立条180度旋转顶梢向下固定;“四抹芽”是指抹去基部的芽点,避免基部芽点冒条夺去养分。同时,通过“刻芽法”育枝,在叶芽上方用刀刻破树皮,迫使水分和营养聚集在叶芽芽点,促使芽点长出结果枝条。果树种植成本从亩均2500元降到1500元,亩均产量增加1000公斤、节本增效3000元。
深挖“树下金”,推动果园“开新路”
发展果蔬套种立体农业。农场根据不同作物特性,利用生长过程“时空差”,进行间、套、混、铺、挂、架等立体栽培、种养,提高土地利用率。“地下有萝卜、芥菜,地面有油菜、白菜,离地30厘米以上有豆角、西红柿,树上有苹果、梨子、桃子”的立体农业新模式实现了一地多收、错时生长、错时上市。目前,家庭农场年亩均收益可达5000~6000元。
“三替代”施肥促进土壤改良。坚持有机肥替代化肥、配方肥替代复合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申振芳在深入研究各种农家肥料特性后发现,羊粪对果园效果最佳,遂组织劳力,深松土、挖大坑、施羊肥、巧浇水,提高地力、保证产量,蔬菜和水果亩均产量增加500~1500公斤。采用微耕机、割草机清除杂草,坚持以短养长、以园养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果产量和品质。
拓宽“销售路”,念好增收“致富经”
拓宽销售渠道。农场采用产销一体化、服务全配套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网络、社团团购、亲子采摘等多种方式拓宽销售途径,消费者可通过微信、电话等渠道下单,家庭农场统一配送。2023年,总销售收入160余万元,净利润30余万元。
示范带动引领。农场每年为附近农户提供700人次的临时就业机会,还为临近的3个村18户果树种植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此外,农场在销售自己农产品的同时,也帮助推销其他农户的产品,累计带动20余户农户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本文系第六批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