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在严格规范宅基地管理的基础上,把发展过桥米线产业与盘活闲置农房、增加农民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盘活闲置农房,发展米线产业
(一)明确盘活农房的主体及形式。蒙自市盘活农房的主体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返乡人员,在保障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支持其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开办民宿、农家乐、做米线生产作坊等。例如,部分农户利用自有农房进行米线初加工;有的村集体将闲置农房统一改造后发展乡村旅游;有的返乡大学生利用自家农房开办特色农产品网店。截至2025年1月,蒙自市已发展米线生产主体28家、经营主体2000余个,从业人员2万余人。
(二)坚持发展米线产业、盘活农房的前提是农户受益。一是优化从“田头”到“灶头”的产业链条。蒙自米线产业对新鲜度要求极高(鲜米线需4小时内食用),农房作为“产地节点”,可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体验”零距离衔接。例如,草坝镇某农户在自家农房周边种植5亩红米,屋内加工米线,院落开设“米线小馆”,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条,年增收8万元。二是利用农房为生产作坊。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中的“酸浆发酵”“滚水氽熟”等工序可依托农房作为“技艺传承空间”,解决了传统作坊场地限制问题。例如,虽然直接利用农房作为生产米线作坊的农户数不足20户,但是创造的年营业额超亿元。
(三)取得的成效。2023年至今,全市盘活农房330栋,就业带动效果显著,留守妇女就业率达73%。涌现出的做法各有特色。例如,新安所街道将18栋荒废20年的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改造为“过桥米线非遗聚落”,年租金收益从3.6万元增至50余万元,收益中农户分红占比45%。
二、扎实加强宅基地管理
(一)明确职责分工与协作机制。蒙自市农业农村局与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印发《蒙自市联审联批工作手册》,形成监管合力。市农业农村局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各乡镇制定联审联办工作方案,建立了农村宅基地建房协管员队伍。明确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在宅基地管理中的职责,各个村组协管员负责及时发现并上报违法用地建房行为。
(二)探索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模式。始终坚持“农户自愿、政府引导、分类处置”的原则,农房盘活方案均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进行民主商议,促进了闲置农房的高效利用。始终严守政策红线,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和住房,杜绝各类打着盘活利用旗号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宅基地管理规范有序。
(三)完善监督管理与执法机制。蒙自市及时完善执法流程,组织县、乡工作人员参加执法资格考试,实现全员持证执法。通过不定期巡查和动态监管,及时查处违法建房案件及违法图斑。
(作者单位:云南省蒙自市农村经营管理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