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黑龙江省甘南县以建设“法治乡村”为目标,以提升村民安全感和满意度为动力,坚持高标定位、强化责任落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依托县乡两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法治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促进全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推动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治理模式和发展格局。
甘南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右岸,总面积479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95个行政村,农村人口23.7万人。近年来,甘南县以持续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为抓手,积极开展以“三无村”(无非正常上访、无治安刑事案件、无公共安全事故)建设为突破口的乡村治理工作。先后创建无讼示范村、驻村法官工作室,推进“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进网格,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丰富乡村治理载体,创新工作品牌,基本实现了矛盾不出村屯的目标,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一、整合资源力量,打造“一站式”调处平台
甘南县统筹“四所一庭一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人民法庭、综治中心),强化窗口功能,创建信息化平台,促进“一站式”矛盾调处。
整合平台资源,从“多平台”向“一中心”转变。在县级层面,将综治中心、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统一整合为县社会矛盾纠纷综合调处中心;在乡镇层面,以综治中心为依托,成立乡镇社会矛盾纠纷综合调处中心,中心主任由政法委员担任,中心设置诉求受理窗口、人民调解室和综合办公室“1窗+2室”功能分区,建立“四所一庭一中心”矛盾纠纷联调机制,涉及部门共驻乡镇便民大厅联合办公调处。以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为目标,加大县、乡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有效发挥“四所一庭一中心”联调联动作用。
强化功能集成,从“分散办”向“集中调”转变。在县、乡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设置法律咨询、人民调解、信访接待、劳动纠纷等功能窗口,设置矛盾调处、法律服务、社会心理服务等多个功能区,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行业调解“一站式”办理。公安、信访、司法等重点部门集中常驻,一般部门轮换入驻,涉事部门随叫随驻,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各村设有信访接待组、法律服务组、纠纷调处组、综合协调组,集多种调解方式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于一处。群众可通过线上党群服务平台进行“吹哨”,或线下到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信访接待室反映诉求,受理后由综合协调组反馈至纠纷调处组,法律服务组及时提供相应和必要的法律援助,对于调解不成的案件及时引导,进入诉讼程序,严格按照“一窗受理、分类调处、调解在先、诉讼对接”的形式处置矛盾纠纷,真正做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趟”,真正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成为初信初访化解的最前沿。
二、丰富工作载体,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甘南县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创新矛盾调解方式,擦亮各村法治文化“金名片”。
定期开展“村民说事会”。各村定期召开“村民说事会”,号召各村屯的“五老”、企业家加入,鼓励群众积极参与,遇到村民之间产生纠纷,采用说情、讲理的方法,精准、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形成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乡村治理良好局面。
设立驻村法官工作室。打造“1+2+N”模式,由1名员额法官+2名村调解员+N名“法律明白人”,互相配合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积极化解群众法律诉求,走出了一条社会矛盾化解的新路。今年春耕期间,甘南镇晓光村法官工作室成功调解了一起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帮助273名村民依法维护了合法权益。
全面落实“三官一律”进网格。充分发挥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的作用,努力把矛盾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基层,共同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04名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下沉到网格并公示板上墙,累计开展公益法律咨询107次,普法宣传32次,协助村委会起草、审核、修订村规民约和其他管理制度65件次,参与矛盾纠纷调处133起,提供法律意见307次。实现以“小网格”汇聚“大平安”,构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共同体,有力夯实了群防群治基础,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司法需求,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打造基层调解品牌。优化全县调解员队伍,打造品牌,强化示范引领带动,有效提升工作水平。依托社会矛盾纠纷综合调处中心,推动以调解能手命名的个人调解室建设。在甘南镇东风社区建立了以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刘立波命名的“老刘调解室”,自2019年成立以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4000余件,化解疑难信访案件300余件;在兴十四村和晓光村建立以全国优秀法官谷秀琴命名的“谷秀琴法官工作室”,打造多个无讼示范村。目前,甘南县共创建个人品牌调解室14个,壮大了治理队伍,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镇、村屯矛盾化解在基层”的目标,诉讼案件数量较前几年呈明显下降趋势,人均办案数量下降,案件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
三、强化自治支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甘南县积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充分激发群众自治活力。
推行村务公开。要求各村制定村级“三务”公开工作规范,公开内容分为3大板块36项具体内容。采取线下定点公开和线上微信公开两种方式。线下的每项公开都有规范模板,由规范文本文字和白话文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财务公开还配上明细账,通过深入浅出的数字和语言表述,使村民一目了然、一看就懂。线上公开通过以村屯为单位设置微信群进行,村党组织书记在微信群里对需要公开的事项用语音进行说明,非常接地气,提升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也逐渐提升。
创新积分超市。着力打造村规民约“升级版”,实行“积分超市奖励制”。全县共创建积分超市69个,以积分兑换奖品的形式,助力培育文明乡风,为基层治理蓄“动能”,让乡风文明“可增值”。真正让农村乡风美起来、环境美起来、生活美起来,不断推动乡风文明由倡导约束向自治自觉转变,不断呈现出向上向善的文明新气象。
(本文系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