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临邑县恒源街道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品牌建设为支撑,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 的时代课题提供了生动样板。
走进昌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各个地块的土壤墒情和小麦长势在显示屏上不断跳动。合作社理事长刘吉升轻点鼠标,田间的水肥一体化系统立即开始运作。“三年前,我们还在为找不到人干活发愁,现在靠这些智能设备,两个人就能管好3000亩地。”他感慨道。这一转变源于街道创新的“农业生产托管+全程机械化”服务模式,通过建立“街道统筹、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实施、农户参与”的四级联动机制,探索适度规模经营。如今,搭载北斗导航的农机能将播种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100亩,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节液态肥配比,这些新技术使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在恒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一场静悄悄的“绿色革命”正在进行。恒源街道刘波海村正在实施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绿肥轮作”模式,让同一块土地在保持玉米产量的同时,实现每亩地多收240斤大豆。恒源街道党工委委员孙友帅指着一片长势喜人的试验田介绍道:“这种种植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让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提升0.3个百分点。”不远处,大型仓储系统将粮食损耗降低了5个百分点。这一系列科技创新正在重塑恒源本地农业的生态底色。
如果说科技让农业生产“脱胎换骨”,那么品牌建设则为农产品插上了增值的翅膀。在晶耀种业有限公司的育种基地,专家们正在培育新一代小麦品种。公司总经理拿起沉甸甸的麦穗说:“这是我们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培育的‘鲁宁919’,抗倒伏、抗病害,亩产能达到650公斤。”这些优质品种为当地品牌建设奠定了品质基础。而金英石磨面粉工坊则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管理的结合,打造出溢价40%的高端石磨全麦面粉产品。“我们采用‘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模式,既保证了原料品质,又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工坊负责人陈镇国介绍道。如今,工坊可实现年产200吨面粉和1万斤全麦馒头的加工。
在恒源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的直播基地,一场农产品直播正在进行。返乡青年刘晓露对着镜头侃侃而谈:“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您能看到这袋面粉从种子到成品的全过程。”作为街道“新农人主播培育计划"的受益者,刘晓露已经成长为小有名气的带货达人,单场直播销售额最高突破10万元。街道搭建的区块链溯源平台,让农产品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为品牌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像刘晓露这样的“新农人”主播已有12位,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恒源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中玮表示:“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双轮驱动。我们通过建立四级联动机制,既解决了农业生产效率问题,又提升了农产品价值,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站在新的起点上,恒源街道正探索建设数字农业云平台,培育区域性公共品牌,进一步深化科技赋能生产、品牌提升价值的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恒源智慧”。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传统农业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邑县恒源街道)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