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是驱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在促进农业规模化、扶持农村企业转型、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上作用重大。当前,农村信贷需求分层明显,普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小微企业需求各异,如果金融机构“一刀切”服务,容易导致结构性失衡,制约农村产业发展。
此外,部分金融机构存在对涉农优质客户过度授信,低价争抢客户资源的“内卷式”竞争现象。这不仅使银行盈利承压,也导致更多需要被扶持的经营主体难以获得持续金融支持。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通过分析农村信贷需求差异结构及影响因素,以期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地供给信贷产品和服务提供思路借鉴。
一、农村信贷需求主体及其差异
一是普通农户信贷需求分生产与生活两类。生产性需求依行业不同,主要有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两类用途。小规模农户多用于购置农资,贷款额度在30万元内、期限为3个月~12个月,同时具有季节性。生活性需求涉及日常消费等,贷款额度因收入而异。风险偏好上,低收入农户风险承受低,偏好低风险产品,获贷难且成本高;收入较高的农户更看重投资回报与产品灵活度。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专业化程度高,融资规模、期限及服务诉求高,贷款期限多为1年~5年。信贷额度与规模相关,不同经营规模需求有别。风险偏好上,家庭农场偏好小额信用贷或政府担保;农民合作社整体偏好信用贷及政府担保。
三是农村企业信贷需求受产业、规模与阶段影响。农业加工企业贷款需求大,期限一般在3年~10年;旅游企业兼具季节与长期性,旺季前需短期贷款,长期需5年~10年贷款。企业规模与发展阶段不同,信贷规模、期限有别,初创期信贷规模小,成长期以中长期贷款为主,成熟期信贷需求稳定,企业更关注资金效率与成本。
二、影响农村信贷需求差异结构的因素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农业产业化程度高,农村企业多且规模大,信贷需求大且多为中长期贷款,用于高端农业技术应用和企业国际化竞争,且对信贷产品可获得性、多样性及服务质量效率要求高;欠发达地区多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户信贷需求小且期限短,多用于基本生产生活。
二是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地区信贷需求集中于生产环节,结构简单;产业多元化地区信贷需求复杂,不同产业主体需求差异大,发展特色农业会增加特定信贷产品需求。
三是家庭与企业特征。农户家庭人口结构、教育、资产状况影响信贷需求,家庭条件好的农户信贷需求大且期限长;企业管理、技术和竞争力决定信贷需求结构,规范先进的企业信贷选择更灵活,更能承担大规模信贷用于创新发展。
三、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政策性金融的导向性功能,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和准确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政策的导向优化了银行的金融资源配置,为强农惠农富农金融服务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当前,应继续保持涉农贷款和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的合理增长,这需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满足农村实体经济的有效融资需求。因此,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应以政策导向为指引,重点服务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
第二,建议推动大中小银行差异化定位,健全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助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当前,银行业同质化竞争态势凸显,然而过度竞争既威胁金融安全,又阻碍银行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中小银行首当其冲。因此,各类金融机构应各司其职、各展所长,找准各自切入点,错位竞争、共同发力,发挥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大效能。
第三,营造良好农村金融环境。政府应强化监管指导,银行等金融机构需持续加强涉农领域信用风险管理,健全涉农信贷风险监测、防范和处置的长效机制,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稳定与活力。此外,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完善信息采集、审核和更新机制,能够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确保金融资源精准流向有需求的农户和产业。以家庭户为单位建立标准化档案,形成“一户一档”,有助于全面掌握农户的经济状况、信用记录和金融需求,为精准授信和风险评估提供可靠依据。银行还应加强贷前准入和贷后动态管理,构建“人防”与“系统防控”相结合的防控体系。
第四,完善涉农服务激励机制。当前,个别银行在涉农金融服务上意愿不强,信贷投放更倾向于回报率更高的市场。一方面,可对涉农金融服务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另一方面,对在涉农金融服务中表现突出的金融机构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发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做实做细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等激励政策,持续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第五,推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当前,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不同地区的信贷需求存在差异。银行机构要针对地方特色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授信审批流程,在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还款方式、担保条件等方面,提供更适配的金融服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抵押担保仍是农户获得合规信贷支持的重要方式。因此,可增加信用贷款,尤其是担保贷款。还可在农村地区实行整村授信,覆盖到户,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和农户的担保难题,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解决资金需求。
第六,以服务场景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需从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两个维度入手。一方面,围绕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推动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同时,加强大数据应用,架起金融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信息桥梁”,有效提高农户贷款申请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另一方面,创新链式金融服务模式,推动产业链和资金链协同发展。围绕农业产业链中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提供金融支持,构建“核心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链式生态金融。通过“一链一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实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面走访建档,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动农业产业链线上数字化集成管理,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作者单位:台州银行)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