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化服务创新发展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时间:2025-08-21 16:20:12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芦千文 字号:【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到统筹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关键是通过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和模式,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战略性产业。按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要求,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主要的着力点就是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发展,以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发展并提升其骨干作用,畅通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多元渠道,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供应链升级、价值链增效。

  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中国特点

  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集中体现在中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制度特征。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已经探索形成了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基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主线,通过土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的多种适度规模经营共同发展的组织制度系统,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独特性。中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实践探索和丰富完善,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根基,这决定了中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独特性,使创新方向不局限在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培育,而是拓展到覆盖全产业链的组织方式、要素市场等综合体系。

  二是包容性。中国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为具有多样化需求、多元化路径的小农户提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也就是包容小农户发展。发达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基本是通过“消灭小农”来培育法人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贯穿农业现代化全程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后,各地探索出多种多样的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路径。这已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特征和制度优势。

  三是区域性。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基于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围绕探索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机制,形成了灵活多样、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的地方农业劳动力转移充分,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强,发展起规模化、专业化程度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的地方依托专业化服务体系,发展起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集约化经营村级组织流转的连片土地;有的地方以小农户为主,统筹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引领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衔接带动作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区域性特征,适应了不同地方的发展实际,凸显了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包容性和内在活力。

  四是动态性。中国的农业经营体系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未来,中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仍会随着城镇化的阶段递进而出现匹配性的动态变化。从历史纵向看,在小农户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规模经营主体和组织方式的单体规模明显偏小。特别是,与农业强国的规模经营主体相比,中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属于小规模生产者。在数字技术、生物科技、智能装备等集成应用加快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适度规模经营要求的生产单元规模迅速提升,要素配置的空间范围要求也在迅速扩大,凸显了在更大规模层次上创新主体结构、要素配置和组织机制的必要性。这必然要求继续以多元化经营主体、多样式组织机制、多途径要素配置的组合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五是功能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除了瞄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还要为农民城乡流动提供保障,为小农户实现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和解决方案。中国农业现代化肩负着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社会保障功能,农业经营体系创新要着重考虑满足小农户和农业从业人员的发展诉求和社会保障。通过立体式复合型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让农业承载大量老弱劳动力,为农民在城乡间流动提供了制度通道,发挥了农业农村对经济社会稳健发展的“蓄水池”“稳定器”作用。未来,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仍是围绕释放家庭经营潜力展开,通过完善立体式复合型经营机制,弥补农户家庭在规模经营和产业体系中的缺陷,化解规模经营、要素配置以及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制度成本,为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提供充足机会。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作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的角色就是“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关键作用。这既体现在为坚持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发挥合作和联合为纽带作用创造条件,也体现在为兼顾实现农业经营体系多重功能和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创造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聚焦保障粮食安全和优先服务小农户,以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延伸拓展和质量提升为重心,创新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机制,已经成为贯穿农业全产业链的农业现代化战略性产业,逐步实现服务对象的全主体、全链条、全产业、全区域覆盖,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关键支撑力量。

  一是为农户多元分化发展提供要素支撑。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服务市场,能够满足包括小农户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的要素需求,从而兼顾小农户兼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多元发展路径和多样发展需求。这使得小农户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全方位要素支撑,动态匹配多元化现代农业实现途径。因此,有了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小农户就有了衔接现代农业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机制,具备了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继续发挥家庭经营传统优势的外部环境。

  二是为有效开展合作联合提供实质载体。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服务带动”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的重要方式。这里的“服务”就是指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成效明显,重要原因就是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务,促使其规范运营水平和经营实力显著提升,组织农民、带动农民作用得到体现。服务型合作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也是农民合作社的生力军,如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水稻育秧等领域的农民合作社迅速发展起来。家庭农场、经营型合作社等也正通过向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则是通过居间服务、直接服务等形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整合农户分散化零碎式服务需求,匹配专业化规模化服务供给,发挥了集体统筹作用,拓展了新型集体经济空间。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作用,农业社会化服务就成为小农户基础上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不可或缺的机制路径。处于城乡流动和兼业经营状态的小农户,可以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兼顾种地务农和务工创业。老年农民依靠农业社会化服务满足了种地务农的诉求。这就是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挥对农民保障功能的内在机制。近年来,政策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服务小农户。各地探索了多环节、全程式、组织化等多种多样的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机制,让分散经营、零碎作业的小农户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农业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可以说,农业社会化服务让小农户的家庭经营重新焕发活力,让家庭经营在农业规模经营中的优势更加明显。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关键力量

  越是农业发达的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越是重要。农业强国的“强”,表面上是大集团、大企业、大主体支撑起跨国的农业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实质上都是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服务产业支撑起的综合竞争力。中国要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构建起“强”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为骨干力量,把分散化小农户整合纳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区域或产业单元,通过普及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生产方式,把现代农业发展成大农业、大产业。当前,突出的难点和瓶颈就是化解分散化小农户与现代化大农业的衔接障碍,把现代生产要素导入小农户的农业生产过程。关键是建设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相互匹配的服务体系,发展与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相互支撑的服务链,培育全要素、全产业、全覆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战略性产业。

  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根本动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需要以农业新质生产力,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和体制机制限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机制创新,发挥创新成果应用、现代要素导入、服务规模经营等作用,为创新驱动现代化大农业创造有利条件。农业社会化服务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产业通道。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创新成果,大都要通过专业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服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主要集中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现在农业新质劳动者是专业化服务的主要力量,农业新质劳动资料需要借助专业化服务推广普及,农业劳动对象拓展提升需要通过专业化服务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是农业新型生产关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机制创新,能够有效协调传统生产力、传统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矛盾,成为农业新型生产关系的关键内容和必要环节。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小农户统一接受专业化服务的多元组织机制、专业化服务跨区域推广业务的分层组织体系、专业化服务全方位延伸拓展的产业融合路径等具有新型生产关系特点的农业专业化服务机制创新形式。因此,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也应重视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服务战略性产业。

  四、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要求

  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着力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共同发展,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并沿着产业链整合资源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这需要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以服务衔接和利益联结,建立健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提高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单元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效益。这改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方式。统筹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体发展,把小农户分散化、零碎式、层次低的服务需求,整合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样的专业化、规模化、层次高的服务需求。区域层面的经营体系创新,则把各类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在区域层面整合为集约高效生产经营和产业发展的集成化、链条式服务需求。这些服务需求的变化,为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牵引力,要求各类服务主体从直接面对分散化的千家万户向面向组织化的经营单元转变,创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服务供给机制。

  一是提供标准规范的专业服务。传统服务内容的新需求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提升,也就是主动应用标准规范,把专业化、集约化服务的降本增效优势体现出来。服务标准规范除了农事作业技术规程和作业标准外,还包括服务的合同、流程、价格、效果、责任和纠纷调处等。

  二是提供集成配套的便捷服务。从单环节专业服务向多环节、全链条服务延伸组合,形成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菜单”“套餐”服务。服务业务从以产中作业服务为中心的服务集成、农资集成供应向全产业链的综合配套支撑服务转变,如衔接导入信贷、保险、营销、品牌等支撑产业升级发展的高端服务。

  三是提供转化应用的创新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力量,在转化应用推广环节发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作用。以服务型合作社和公司企业为典型代表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参与到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中,成为区域性农技推广机制创新的骨干力量,从事新技术的集成转化和示范应用,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结合到服务质量提升和服务品牌打造中。

  四是提供联农带农的衔接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特别是标准规范、集成配套、规模作业的服务机制创新,成为主体、环节、产业等相互联结的实现途径。这要求,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中的组织联结、产业衔接、联农带农作用,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五、以社会化服务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路

  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仍不能满足促进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迫切需要,在区域、对象、产业、环节等层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均衡矛盾,是制约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动作用、现代农业产业综合效益提升的重要原因。未来,进一步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关键作用,就是以构建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主线,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以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局面。

  一是持续拓展服务领域。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布局专业化服务链条,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战略产业,创新服务组织机制、提升专业服务质量,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加快落地和应用普及。按照大范围要素配置和规模经营的要求,建设支撑全区域、全产业、全链条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二是培育新型服务主体。从政策、项目、资金等多个层面加强对服务主体的扶持,把更多农业服务户、服务型合作社及兼业提供服务的经营主体,培育具有先进技术装备应用、现代生产要素导入、绿色生产方式普及作用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注重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的融合发展,促进服务规模经营与土地规模经营的有序衔接。推动种业创新、科技创新、农资农机等领域的企业向现代农业服务企业转型,培育一批战略型农业服务企业。鼓励不同服务主体之间分工协作,更好融入服务体系和网络,带动本地小散弱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升级发展。

  三是强化标准规范管理。加快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操作规范体系。推广使用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推动服务主体优化服务流程,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服务价格、服务流程、居间服务、质量评价、争议处理等标准规范建设,发掘推广实践中形成的服务标准规范。发挥行业协会、服务联盟等标准建设和规范约束作用。

  四是推动要素资源整合。合理布局、有序建设区域型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创新县—乡—村分级服务机制,面向小农户等经营主体提供综合性服务,构建由不同层次、不同产业的服务中心(站、点)组成的现代农业服务网络。把区域性、综合性、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纳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县域为单元培育本地平台运营主体,优化超市式、菜单式、定制式集成服务模式。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借助信息化手段、智能终端设备汇集信息、集成服务、匹配交易。整合盘活设施、装备、技术、人才,引入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集成农资供应、技术集成、农机作业、仓储物流、产品营销等全链条服务,实现更大范围的服务资源整合、供需有效对接。

  五是健全服务组织体系。围绕构建农业新型生产关系,健全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服务组织体系,推广普及服务规模经营模式。规范村集体组织土地流转或全程托管行为,引导农民自愿参与适度规模经营、接受集中连片服务,因地制宜推广居间服务。推动多元市场服务主体各尽其能、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发挥专业服务主体示范带动作用,整合提升小散弱经营和服务主体,不断拓展丰富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六是优化政策支持方式。引导各地高度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发挥服务助力农业现代化区域均衡发展的作用,推动支持政策向丘陵山区等农业社会化服务薄弱区域集中。从实施流程、资金使用、监管验收等入手提高项目实施规范性和实效性。坚持“引导、推动、扶持、服务、规范”的基本思路,继续探索标准制定、价格监测、合同监管、效果评估等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规范政府主导的数字管理平台,推动省市统筹、跨省联建,坚持以实用好用为导向,优化功能、简化操作,降低运营成本。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解读、理论学习和工作培训,规范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科学开展行业指导和监督评价工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