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筑魂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时间:2025-08-21 16:13:35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本刊评论员 字号:【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并强调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这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塑形又要铸魂。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建设不仅呈现着乡村发展的成色,更关乎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步入新时代,在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须高度重视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与价值认同,从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丰富文化服务供给等方面精准发力,为乡村振兴凝聚坚实的精神力量。

  以理论凝聚共识,筑牢文明乡风的思想根基。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与价值认同,关系着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乡村落地生根,需要构建“宣讲精准化、学习生活化、实践常态化”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创新理论宣讲形式,通过“田间课堂”“板凳会”“乡村夜话”等贴近农民生活的方式,将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理念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让理论宣讲既有高度又有温度。另一方面,要将理论学习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围绕农村养老、教育、医疗等群众密切关注的实事,开展“政策解读进万家”“民生实事大家评”等活动,让群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认同。

  以实践涵养新风,完善文明乡风的具体举措。文明乡风的培育,既需要破旧立新,也需要刚柔并济。针对部分乡村仍存在“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陋习,需以制度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相结合。其一,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明确婚丧宴席标准、彩礼金额上限,对违规行为进行公示曝光,以“硬规矩”遏制攀比之风。其二,通过“道德评议会”“文明积分制”等柔性机制,将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美德行为量化为积分,让“德者有得”成为社会风尚。其三,通过开展“和睦家庭”“和谐邻里”评选活动,树立身边榜样,让文明乡风从政策倡导转化为群众自觉。

  以文化激发活力,丰富文明乡风的服务供给。文明乡风建设需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一方面,要构建“线下沉浸+线上互联”的立体化服务格局。线下,通过建设“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开展“戏曲进乡村”“农民书画展”等活动,让优秀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焕发新机;线上,依托“数字文化馆”“云上非遗展”等平台,提供在线培训、远程教学等服务,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文化盛宴,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以文化能人培育激活内生动力。通过设立“乡土文化传承人”基金、开展“文化志愿者结对帮扶”等活动,扶持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让“草根文化”成为乡村文明的“代言人”,为乡村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乡风必定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乡村每一寸土地。乡村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必将在中华大地徐徐铺展。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