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山西新荣区马铃薯产业发展
时间:2025-08-21 16:23:26 来源:农村经营管理 作者:谷晓阳 字号:【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马铃薯产业作为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依托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气候特点,所产马铃薯个头均匀,出粉率高,品质好,受到市场广泛认可,近年来发展成效显著。

  目前,新荣区马铃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持续增长。在马铃薯育种、标准化种植、马铃薯食品精深加工及销售等方面持续发力,抓实马铃薯研、种、产、销等关键环节,聚焦农民增收、企业增利、产业增效等关键要素,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马铃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全区马铃薯播种面积维持在8万亩左右,年产马铃薯9万吨,实现年产值2000余万元。

  然而,在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农户分散种植导致品质参差不齐,造成价格不稳定;产业以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想突破发展瓶颈,必须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依托,实现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生物技术培育出抗逆性强、高产优质品种,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土壤墒情、气象数据实时监测,支撑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同时借助大数据优化资源配置。科技创新贯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从育苗到种植管理再到深加工,推动马铃薯产业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在位于新荣区郭家窑乡的山西大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利用无人机、传感器和智能灌溉系统等智能农业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不仅大大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研发和应用高巧拌种、地膜覆盖、膜下滴灌、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一喷多促、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化技术,保障了马铃薯品质和价值,有效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引才聚才提供马铃薯产业发展人力支持

  要实现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和研发。

  一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应提前布局产业人才引育工作,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做到精准发力、靶向引才。构建种植、加工、文旅、产学研等全链条发展模式,出台吸引人才回流政策,提供住房、教育、医疗、创业补贴等精准服务,让人才既能“引得进”又能“留得住”。

  二是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建立健全市场化导向的机制,提升科研院所等的成果转化率和人才创新力。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积极开展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推出了以晋薯16号、同薯29号、大同里外黄等品种,为山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是搭建平台促交流。2024年在大同市举办中国大同马铃薯种质创新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交流探讨提升马铃薯育种创新能力。通过搭建交流互动平台,组织专家学者等积极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共商如何解决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做大做优马铃薯产业。

  融合发展拓宽马铃薯产业发展道路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新荣区大力推广“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一是“马铃薯+深加工”模式,延长马铃薯产业链。如新荣区华进薯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马铃薯种植加工,该公司通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发展模式,年产1万吨马铃薯淀粉,年产2000吨水晶粉丝、方便粉丝,吸引了大量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马铃薯+互联网”模式,通过电商交易平台整合全区马铃薯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和经销商的资源,实现产品信息的集中展示和交易。新荣区成立的乡村镇中心,进行特色农产品展销、电商直播带货、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是开展“马铃薯+产学研”模式,新荣区立足杂粮特色产区的优势,成立全市首家杂粮文化博物馆,馆内安装的触摸屏可查询、观看有关杂粮的知识与视频,配备的定制智能机器人可为参观学习者讲解杂粮历史文化,通过VR实景演示杂粮的生长全过程,打造了认知杂粮种类、了解杂粮由来、动手制作杂粮等产学研项目。该馆已被山西省教育厅纳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四是“马铃薯+文旅”模式,新荣区依托“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和马铃薯产业打造旅游线路,销售马铃薯产品,进一步提升马铃薯产业的经济效益。

  五是“马铃薯+金融”模式,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马铃薯产业专属的金融产品,如种植马铃薯贷款、马铃薯补贴、马铃薯保险等,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马铃薯产业,支持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生态优先推动马铃薯产业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新质生产力具备低耗高效、绿色低碳的特征,可使农业生产达到减少污染、提升资源利用率的效果。如新荣区通过建设马铃薯示范基地,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使农膜回收率达到83%,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带动全区马铃薯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本文系2024—2025年度山西省统计科学研究项目“关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统计分析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4Y02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刘天承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